308仪器 http://pf.39.net/bdfyy/jdsb/180423/6185656.html
美人鱼是一种活在各种传说里的生物。面对这样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生物,我们不禁要提出灵魂三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呢?带着这些质朴的问题,科学家们开始了探索的旅程。首先,美人鱼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没有真实的标本,人们所说的美人鱼实际上是一种名叫儒艮的海洋哺乳动物。现存的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分为三类,种类最多的一大类是“鲸”,约有89种。第二多的是鳍脚类动物,包括海狮、海豹和海象,约有36种。第三类就是“海牛”类,包括儒艮和3种海牛。其它谱系中的海獭和北极熊,它们的海洋哺乳动物地位还有争议。其实,海洋哺乳动物谱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拥有过更多的种类,它们宛如冰山的水下部分,神秘而又鲜为人知。关于鲸类的演化之旅,我们在上一期“鲸生鲸世”中已经介绍了,本期主要介绍包括美人鱼在内的另外一类海洋哺乳动物—海牛。海洋哺乳动物的祖先都生活在陆地上,它们可不是由什么海洋爬行动物直接演化而来,而是由陆生哺乳动物经过“二次入水”而来。这个“二次入水”开始于始新世早期(万~万年前),鲸类的祖先就是在特提斯海的东岸(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开始了适应大海的过程。海牛潜水海牛目的化石记录也可以追溯到始新世早期,约万年前,在突尼斯昌比的湖泊里的一块沉积岩中发现了海牛目的一块听小骨。在牙买加的沉积岩中发现的早期海牛和现代海牛很不一样,反倒和早期的鲸类很相似。它们腿部发达,能在陆地行走,通过脊柱摆动和后肢推水,也能在水里行动。它们的体型和猪差不多,从牙齿判断它们以海草为食,这一食性数千万年来都没有改变。海牛目的干群物种

Pezosirenportelli复原图

海牛每天可以吃掉相当于自重10%的海草(约50~60公斤),堪称“水中除草机”。刚果的河道曾经被水生风信子堵塞,当地政府最初花了万美元购买除草剂,结果2周后水草反而加倍疯长。后来,有人建议引入2头海牛,于是河道就清净了。海牛目包括海牛科和儒艮科,自始新世以来它们就生活在温暖的近岸海域。一些种类的海牛经常来到淡水区域甚至只生活于淡水中。有一类无齿大海牛曾生活在凉爽的温带海域,但遗憾的是它们却在近代灭绝了。已灭绝的无齿海牛物种

Hydrodamaliscuestae

儒艮科是进化最成功,种类最多的海牛目哺乳动物,曾经广布于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地区,如今仅有一个物种儒艮生活于印太地区。和海牛相比儒艮对海洋的适应性更强,它们完全不需要饮用淡水,儒艮的头部有明显向下翻转的吻部,因而更加适应海底的海草,因为占据了太平洋热带浅海的广阔的海草区。儒艮啃食海草由于不需要捕猎,天敌也较少(鲨鱼、虎鲸),海牛目动物的眼睛都比较小,视力不佳,它们的颊部有富含油脂的骨骼,与声音的接收有关。曾经人们并不理解海牛为什么总是和船撞上,认为它们“又笨又懒”。其实由于海牛的听力只能覆盖很窄的一段高频,所以很多我们觉得非常明显的声音,它们反而听不到,比如——船只发动机的轰鸣。目前海牛的一个主要死因,就是没有注意到周围的船只,因此被螺旋桨搅伤。海牛被螺旋桨击伤儒艮和海牛虽然皮肤都很厚,但它们缺乏鲸类那样的皮下脂肪层,因而很难适应低于20摄氏度的水温。儒艮和海牛的外观区别海牛目动物的后肢在进化过程中的退化和丧失与鲸类相似,如今只有退化的骨盆。海牛的尾叶如桨,呈圆形,而儒艮的尾叶和鲸类一样,是分叉的。海牛目动物的骨骼既厚实又坚硬,通过上下摆动提供动力。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三个缺失腹鳍的三刺鱼,以及观察海牛和棘鱼不对称的髋骨,提出可能是相似的遗传机制导致了骨盆的退化。基因表达研究显示PitX1基因的突变是导致三刺鱼骨盆减少和实验室小鼠后肢缺失。尽管需要更多的实验和研究来将这一基因突变与海牛目动物后肢缺失联系起来,但是距离弄清海牛目的进化历程似乎更近了一步。斯特拉大海牛骨架标本斯特拉大海牛是一种体型巨大的动物,以其发现者德国博物学家斯特拉命名。它体长可达7.6米,体重4~10吨。和海牛、儒艮不同的是,大海牛没有牙齿,仅上颌、下颌各有一块角质板,因此也被叫做“无齿海牛”。大海牛行动迟缓,以岸边的海藻为食。它们也不畏惧人类,甚至被攻击受伤后也不叫,因此极易捕捉。斯特拉大海牛生活在白令海及其附近岛屿冰冷的海域。历史上从日本到加利福尼亚半岛都有分布,这与分布在温暖热带浅海的其它海牛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斯特拉的描述,这种海牛7~10厘米厚的脂肪尝起来就像杏仁油,和腥臭的鲸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斯特拉大海牛很快就成了俄罗斯猎人的目标,而年也就是人们发现斯特拉大海牛后的27年,该物种就灭绝了。虽然它们是因为人类捕猎而迅速灭绝,但很可能即便没有人类,也会因为天敌的捕杀而灭绝(虎鲸、鲨鱼)。斯特拉大海牛和人类的对比图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仅作为科普宣传用)

供稿:大连自然博物馆孙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hl/1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