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较为常见,占耳鼻咽喉部恶性肿瘤的21.74%--49.22%.在我国北方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在北方,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仅次于喉癌,而在南方仅次于鼻咽癌。在鼻腔及鼻窦的恶性肿瘤中,癌多于肉瘤。癌与肉瘤的发病率之比为8.5:1,。医院()报道例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中,癌例,占81.08%,肉瘤例,占18.9%。男女发病率约为1.5--3:1.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40-60u岁逐渐,肉瘤则多见于青年人,亦可见于于儿童。

恶性肿瘤中以鳞状细胞癌居首位,约占70%--80%,好发于上颌窦。腺癌及腺样囊性癌次之,好发于筛窦。此外还有淋巴上皮癌、移行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等。肉瘤起源于黏膜、骨膜、软骨、脉管、骨或肌肉组织,占鼻及鼻窦恶性肿瘤的10%--20%,好发于鼻腔及上颌窦,其他窦少见。肉瘤又以恶性淋巴瘤为最多,超过60%。其次为纤维肉瘤、软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恶性黑瘤等。此外,尚有网状细胞肉瘤、横纹肌肉瘤、粘液肉瘤、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及成骨肉瘤等,但少见。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除早期外,两者常合并出现,多数病人在就诊时肿瘤已从原发部位向邻近组织广泛扩散,很难辨别何者为原发,而且两者无论在病因、病理类型以及临床治疗方面均有相似之处,所以常将两者一并讨论。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有下述几个共同特点:①大多属于原发性,自身体他处转移而来者极少。②鼻窦解剖位置较为隐蔽,肿瘤发生于此。早期症状少,且常伴有慢性炎症,故难以引起重视,以致早期不易确诊。③鼻腔、鼻窦与眼眶、颅脑互相比邻,发生于上述各处的恶性肿瘤在晚期皆可向邻近组织侵犯,以致有时难以判断其原发部位。诊断、治疗常感棘手,预后也远较外鼻急性肉瘤为劣。

病因

未明,可能与下列诱因有关

1、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大部分鼻窦癌病人,有长期慢性鼻炎、鼻窦炎的病史,临床上各鼻窦炎发病率差异与鼻窦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差异相符,即均以上颌窦为最常见,筛窦次之,蝶窦最少,长期炎症刺激可使假复层柱状上皮发生化生,转化为鳞状上皮,从而成为鳞癌发生的基础。

2)、经常接触致癌物质

实验性研究表明,长期吸入镍、砷、铬及其化合物易导致癌病。如英国、挪威、加拿大及前苏联等国家的制镍工人,均见到患鼻窦癌的危险性增高。Klintenberg()、Voss()等等认为长期接触木屑及软木料粉尘的工人,有增加诱发鼻腔、鼻窦癌的危险。Acheson调查发现,英格兰及挪威地区的家具制造业工人多患鼻及鼻窦腺癌,亦有人报道接触做软木料防护剂的氯酚可增加鼻腔埃及鼻窦癌的发病率。

3、良性肿瘤恶变

如内翻性乳头状瘤反复复发,多次手术,则有恶变之可能,其他如鼻硬结病、混合瘤、神经鞘膜瘤、纤维瘤等,亦可发生恶变。

4、免疫功能低下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表现有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严重抑制,细胞免疫及免疫监视功能低下,使细胞的正常凋亡过程混乱,突变细胞得以逃脱免疫监视而异常增生

5、外伤

据报道肉瘤患者常有外伤史。

症状

1、鼻塞

为鼻腔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在鼻窦恶性肿瘤,则属晚期症状。鼻塞的轻重与肿瘤在鼻腔中的部位、鼻腔各壁被推移的程度及有无继发感染等有关。原发于鼻腔下部的肿瘤,鼻塞发生最早;原发于鼻腔上部和鼻窦者,只有当肿瘤较大时才生发鼻塞。鼻塞多为一侧,初为间歇性,进行性鼻塞,后为持续性鼻塞。鼻中隔被推向对侧,则可能出现双侧鼻塞。

2、鼻出血或流血性分泌物

凡在成人一侧鼻腔分泌物中经常带血,或有少量鼻出血,尤当同时鼻内有特殊味觉时(有人称为“癌肿气味”)可闻及者,须首先想到恶性肿瘤的可能。最初,鼻出血的次数及出血量可能很少,以后逐渐增多,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鼻出血在鼻腔恶性肿瘤多为一早期症状,在鼻窦恶性肿瘤者则可能已入晚期。

3、疼痛与麻木

疼痛可为恶性肿瘤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多属神经痛。晚期因肿瘤侵犯眶内或颅底而常有难以忍受的头痛。当肿瘤位于上颌窦底时,由于肿瘤压迫上齿槽神经或向下侵及牙槽,而常有牙痛,故患者往往以牙痛就医,因而误予拔牙者亦不少见,但于拔牙后症状依旧。肿瘤向面部或眶底扩展,则可出现一侧眶下及面颊部肿胀感,多因眶下神经受压迫之故。此对早期上颌窦癌有重要诊断意义。当肿瘤穿透后外壁侵入翼腭窝时,可产生严重的“蝶腭神经痛”。表现为患侧鼻根部、眶内、面颊和上牙槽处刺钻样痛,并可向耳内及颞部放射。

4、流泪与复视

当肿瘤压迫鼻泪管使之阻塞,则有流泪,压迫眼球使之移位或出现眼肌瘫痪,眼球运动受限,则可发生复视。肿瘤未侵犯眶尖者,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5、张口困难

肿瘤侵犯翼腭窝、颞下窝和颞窝时,可使翼内、外肌、咬肌受累,下颌关节运动受限而致张口困难。

6、恶病质

表现为衰竭、贫血、体重减轻等,在此时期内,尚可发生颈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颅内并发症及动脉侵蚀性大出血,常为致死原因。

检查

1、鼻腔恶性肿瘤

多原发于鼻腔外侧壁,少数发生在鼻中隔、鼻前庭及鼻腔底部。一般通过前、后鼻孔镜检查便可发现。鼻腔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其次为腺癌。亦可见淋巴上皮癌、嗅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瘤、恶性淋巴瘤、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等。肿瘤多见于男性,以40岁以上的患者多见。肉瘤较少,而发病年龄则相对较轻。肿瘤外观常呈菜花状,色红,基底广泛,触之易出血,伴有溃疡及坏死。也有早期呈息肉状者。故对疑似鼻息肉而术中又较易出血的中、老年患者,应常规活检。肿瘤长大,常使外鼻隆起变形,一般以一侧鼻背隆起较为显著。原发于鼻中隔者可形成“蛙鼻”。鼻腔恶性肿瘤常破坏鼻腔外侧壁而侵入上颌窦或向上侵犯筛窦,亦可穿破硬腭而侵犯口腔。上颌窦、筛窦、眼眶、鼻咽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亦可直接扩散入鼻腔。

2、鼻窦恶性肿

早期,前、后鼻孔镜检查常无异常发现;晚期,鼻腔检查所见与鼻腔恶性肿瘤相似。鼻窦恶性肿可破坏骨壁而扩展至邻近器官,常引起面部变形或邻近器官的功能障碍。故触诊和对邻近器官的检查应列为常规。

(1)、上颌窦恶性肿瘤

Ohngren自内眦和下颌角之间作一想象的斜面,再于瞳孔处作一想象的垂直平面,从而将上颌窦分为4个象限:前内象限所生长的肿瘤易侵入筛窦,而后外象限的肿瘤,晚期易破坏后壁,侵入翼上颌窝和翼腭窝,进而可能破坏翼腭窝顶,或侵入颞下窝而侵犯颅中窝。Sebileau自中鼻甲下缘作一想象水平线,将上颌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发生的肿瘤,容易通过筛窦或眼眶入侵颅底,故预后不如发生在下部分者为佳。早期肿瘤较小,常局限于窦腔内的某一部分,因被窦壁包围,多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肿瘤长大破坏骨壁后,其向周围扩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与原发部位有关。

脓血鼻涕:凡一侧鼻腔流脓血性鼻涕,且持续时间较长,应怀疑本病。晚期可有恶臭味。面颊部疼痛和麻木:位于上颌窦顶部的肿瘤,容易侵犯眶下神经而发生面颊部疼痛和麻木感,此症状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甚为重要。鼻塞:多为一侧进行性鼻塞,系因鼻腔外壁被窦内肿瘤推压内移或被破坏,肿瘤侵入鼻腔所致。

肿瘤向下累及牙槽突与硬腭时,其临床症状的发生顺序如下:①上颌窦受累症状;②磨牙疼痛、松动或脱落(位于窦底部的肿瘤,向下侵及牙槽,影响磨牙,可发生疼痛或松动。常误诊为牙病,但于拔牙后症状依旧);③牙龈出现肿胀、溃疡,硬腭及唇龈沟呈半圆形隆起。如原发于牙槽突而向上累及上颌窦者,症状出现的顺序和上述相反。触诊时可发现牙槽突或硬腭变软,同侧牙齿松动。肿瘤穿破前壁时面颊部出现隆起变形,触诊常可触到皮下有硬性而不可移动的肿块,甚至发生瘘管,肿瘤组织向外溃烂翻出。肿瘤向上侵入眼眶,则眶下缘可能隆起或有骨质缺损。触诊时宜两侧对比,以资鉴别。眼球突出,运动受限及球结膜水肿,均为眼眶受累比较晚期的表现。肿瘤向后外侵入翼腭窝及颞下窝,除出现顽固性神经痛外,还可发生张口困难。出现此种症状者,预后不佳。(2)、筛窦恶性肿瘤在各个鼻窦中,以筛窦体积最小,气房骨壁最薄,上壁有筛板的小孔,有时呈先天性骨质缺损。早期肿瘤局限于筛房可无症状,也不易被发现。肿瘤侵入鼻腔则出现单侧鼻塞、血涕、头痛和嗅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检查可见鼻顶塌陷,中鼻甲下移,鼻腔外上壁饱满,中鼻道或嗅裂有血性液或血痂,中鼻甲可呈息肉样变或伴多发性小息肉。肿瘤发展可经筛窦纸样板侵入眶内,使眼球向外、前、下、或上方移位,突出,并有复视。后组筛窦肿瘤可侵入球后、眶尖,向颅底、颅内扩展而侵及脑神经,尤以第Ⅰ--Ⅵ对脑神经易被波及而产生相应的麻痹症状。有的甚至出现多发性脑神经损害,常至突眼、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等,如侵及泪腺,则有流泪。此外,还常出现眶内角隆起,一般无压痛。晚期侵入颅内,则有剧烈头痛,淋巴结转移常在颌下或同侧颈上部。(当肿瘤增长向各方向扩大时,最易侵犯纸样板进入眼眶,使眼球向外、前、下或上方移位,并有复视。后组筛窦肿瘤可侵入球后、眶尖,常致突眼,动眼神经瘫痪,上睑下垂。此外,内眦处可出现包块,一般无压痛。肿瘤侵犯筛板累及硬脑膜或有颅内转移者,则有剧烈头痛。淋巴结转移常在颌下或同侧颈上部。)(3)、额窦恶性肿瘤原发性及继发性额窦恶性肿瘤均较少见。早期,肿瘤局限于额窦内时,常无明显症状,待侵犯破坏额窦壁后,才有症状出现。额窦恶性肿瘤向外、下方发展时,可使前额部或眶上内缘隆起或破坏,有时可触及骨质缺损或质硬的肿块,与皮肤粘连,或破溃形成癌瘘。上睑皮肤肿胀。眼球向下、外前方移位或向前突出,向内或向上活动受限。鼻腔检查可见中鼻道有息肉样或肉芽样新生物,伴有血性分泌物。晚期,肿瘤侵犯颅内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症状。也可由脑神经受损的表现,或出现同侧下颌下淋巴结转移;甚至发生肝、肺、骨、胃肠道等处的转移。(额窦的前后骨壁之间距离很小,后壁骨壁较薄,有时呈自然缺损。额窦恶性肿瘤原发者极少见,早期多无症状。肿瘤发展后,可有局部肿痛、麻木感和鼻出血。当临床发现肿瘤向外下发展时,可致前额部及眶上内缘隆起,眼球向下、外、前移位,可出现突眼、复视。出现上述体征应怀疑肿瘤已有颅内扩展。)(4)、蝶窦恶性肿瘤原发性蝶窦恶性肿瘤罕见,但可见由鼻腔、鼻咽、后组筛窦或脑垂体恶性肿瘤的扩展而成继发性肿瘤者。蝶窦恶性肿瘤早期可无症状,有时可出现涕中带血以及颅顶、眶后、枕部等处的隐痛。由于蝶窦周围多系重要结构,肿瘤进一步发展可侵犯这些组织而引起各种症状,故常误诊为邻近器官病变,它常与后组筛窦肿瘤同时存在,有时破坏窦底而侵入鼻咽部,故诊断较为困难。蝶窦肿物的临床常见征象为单侧外展神经麻痹,其次为滑车神经及动眼神经麻痹。晚期可使眼球移位,或发生运动障碍,甚至引起一侧或双侧失明。肿瘤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晚期可转移至肺、肝等处。(有原发性和转移性癌两种,但皆少见。早期无症状,待出现单侧或双侧眼球移位、运动障碍和视力减退时,多已属晚期。)诊断1、病史综合分析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症状出现较晚,且易误诊,早期确诊较难,凡出现一侧进行性鼻塞,经常有鼻出血或涕中带血,尤其是40岁以上者,应高度怀疑、仔细检查。2、前、后鼻镜检查鼻腔中新生物常呈菜花状,基底广泛,表面常伴有溃疡及坏死组织,易出血。如未见肿瘤,则应注意中、下鼻甲有无向内侧推移现象,中鼻甲或嗅裂中有无血迹、息肉或新生物,对每一病例必须进行后鼻镜检查,尤其要注意咽鼓管咽口是否已被累及。3、鼻腔及鼻窦内窥镜检查利用纤维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可观察肿瘤的原发部位、大小、外形、以及鼻窦开口的情况。对怀疑有上颌窦恶性肿瘤者,可利用鼻内镜插入窦内直接进行观察,然后直视下取活检组织检查。对额窦、额窦、筛窦病变亦可采用鼻内镜检查,只要窥见鼻顶塌陷、鼻腔外侧壁内移、中鼻甲、筛泡、中鼻道及嗅裂等部位的新生物及血性分泌物,亦有助于诊断。4、鼻窦X线片X线片对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X线断层对早期及可疑病例的诊断有所帮助,片中不仅有时可见骨质破坏,而且可显示肿瘤所在的部位和范围,勾画出肿瘤的立体轮廓。上颌窦碘油造影可较详细,精准的显示窦内肿瘤的情况,缺点是造影剂易引起过敏反应,且需行上颌窦穿刺才能完成,因而近年来已经很少应用。5、CT与MIR检查CT更加全面的、精确的显示肿瘤的范围,了解骨壁破坏的情况。而且立体感强,可三维重建,因而现已成为诊断鼻窦恶性肿瘤的常规辅助手段。MIR在某些方面更比CT优越,如肿瘤已侵犯颅底,眶内或翼腭窝时,能更好的显示软组织侵犯的情况,而且可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6、病理活检及组织涂片等检查肿瘤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结果。必要时需多次活检肿瘤已侵入鼻腔者可从鼻腔内取材活检。如高度怀疑鼻窦肿瘤时,亦可采用上颌窦穿刺病理检查或在鼻内镜下取肿瘤组织活检或涂片。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是一种简便的病理诊断方法。缺点是有时不能确定恶性肿瘤的组织类型,且有假阴性或假阳性。7、手术探查对多次活检阴性、诊断特别困难而临床上又属可疑病例者可行鼻窦探察术,术中结合冰冻切片检查有利于确诊。8、颈淋巴活检对颈部出现淋巴结肿大,临床上不能确定是否为肿瘤转移时,可行颈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因切开活检有导致肿瘤扩散的可能,因而应尽量避免使用。鉴别诊断1、发生于外鼻、鼻腔、鼻窦的各种先天性、牙源性或潴留性囊肿鉴别;2、鼻窦良性出血性新生物包括血管瘤、出血坏死性息肉、坏死性上颌窦炎等。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反复鼻出血,且出血量较多;X线片或CT扫描常显示窦腔内团块状阴影,窦壁骨质破坏,但多限于上颌窦内侧壁;上颌窦穿刺可有血性分泌物自针管流出,病理检查可排除恶性肿瘤。3、鼻窦真菌病患者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或面部软组织隆起;鼻腔出现坏死组织和干酪样物,伴眼球突出,眼肌麻痹、视力减退等。鼻窦X线片:窦腔阴影模糊,有钙化影或骨质破坏。病检或真菌培养可证实。4、上颌骨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女性。常以面部无痛性隆起、逐渐增大为主诉;一般无鼻出血,可产生鼻塞、突眼等。X线片呈均匀的损害,边缘不规则,膨大的病损区呈毛玻璃样或斑点状外观,和正常骨无明显界限;此点可与恶性肿瘤相鉴别。5、乳头状瘤呈桑椹状,常见于鼻前庭及鼻中隔,临床上常不易与恶性肿瘤区分,且约有10%发生癌变,因此需常规活检进行鉴别。恶性肿瘤囊肿年龄多在40岁以上多为青年人病程发展较快发展较慢肿瘤的特点菜花状,有溃疡及坏死组织,易出血。在皮下则呈结节状,质硬,对周围组织有浸润,界限不清。上颌窦恶性肿瘤侵犯牙槽时常有牙齿松脱。在黏膜或皮下隆起,半球形,不易出血,表面光滑,触之有弹性,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牙源性囊肿常可见牙齿畸形,缺牙和牙周病。诊断X线片或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性病变,穿刺:实质性、易出血、做活检可确诊。X线片或CT扫描显示窦壁扩张性病变,穿刺:可抽出液体或注入造影剂再行X线片。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TNM分类根据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扩散的程度,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TNM分类标准第5版()的方案如下:1、解剖划分上颌窦及筛窦2、TNM临床分类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1)上颌窦

T1:肿瘤局限在上颌窦的粘膜,无骨质破坏或侵蚀

T2:肿瘤侵蚀或破坏下部结构,包括硬腭和/或中鼻道(肿瘤导致骨质的破坏或侵蚀包括侵犯至硬腭和/或中鼻道,除外侵犯至上颌窦的后壁和翼板)

T3:肿瘤侵犯任何以下一处:面颊皮肤、上颌窦后壁、眶底或前组筛窦(上颌窦的后壁骨质、皮下组织、眼眶的底壁或内侧壁、翼腭窝、筛窦)

T4:肿瘤侵犯眶内容物和/或以下任一结构:筛板、颅底、蝶窦、鼻咽、额窦。

(T4a:中等晚期局部疾病,肿瘤侵犯眼眶内容前部、颊部皮肤、翼板、颞下窝、筛板、蝶窦或额窦)

(T4b:非常晚期局部疾病,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一个部位:眶尖、硬脑膜、脑组织、中颅窝、颅神经(除外三叉神经上颌支)、鼻咽或斜坡)

(2)筛窦

T1:肿瘤局限于筛窦,伴或不伴有侵蚀

T2:肿瘤侵犯鼻腔

T3:肿瘤侵犯眶前部和/或侵犯上颌窦

T4:肿瘤侵犯颅内,侵犯眼眶外包括眶尖,侵犯蝶窦和/或额窦,和/或鼻皮肤

N:颈部淋巴结转移

Nx:颈部淋巴结不能确定

N0: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N1: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

N2: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3cm<最大径≤6cm;或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或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均≤6cm

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3cm<最大径≤6cm

N2b: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

N2c: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

N3: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的存在不能确定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3、组织病理学分级

G:组织病理学分级

Gx:组织分级不能确定

G1:高分化

G2:中分化

G3:低分化

4、分期

0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

Ⅲ期:

T1,N1,M0

T2,N1,M0

T3,N0,N1,M0

Ⅳ期A:T4N0,N1M0

Ⅳ期B:任何TN2M0

任何TN3M0

Ⅳ期C:任何T,任何NM1

转移及预后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发生早期转移者较少,上海第一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报告鼻腔和鼻窦恶性肿瘤例,其中36例(28.8%)发生转移。转移部位多在颈淋巴结及下颌下淋巴结,远处转移者极少。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治愈率则较高,否则预后不良。哈献文()报道上颌窦癌术前放疗(40--60Gy)加手术(上颌骨切除术或扩大上颌骨切除术)其5年生存率为44%。黄鹤年等()报道例上颌窦恶性肿瘤,以术前放疗加手术治疗为主,少数单纯手术,其5年生存率为33.1%。Sisson等()报道46;例上颌窦恶性肿瘤,以手术加放疗为主,个别单纯手术治疗或放疗,其5年生存率为48%。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患者的年龄也与预后有关。一般来讲,癌较肉瘤的预后较好,患者年龄大者较年轻者为好,肿瘤的原发部位与预后的关系更为密切,如筛窦和额窦因邻近脑、眼等重要器官,肿瘤原发于此,预后则更为险恶。Ohngren建议,将內眦和下颌角之间划一假设线(在X线片上),称为“恶性线”。凡肿瘤生长于此线前下部者,临床症状出现较早,易于诊断,且多能经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较好。反之,肿瘤生长于其内、上、后部者,常连累眼、脑等重要器官或广泛侵入翼腭窝,多不能通过手术全部切除,预后较劣。

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须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侵犯范围和患者全身情况而全面考虑。目前工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最佳。对中晚期肿瘤单纯手术往往难以获得满意效果。单纯放疗,除少数对放射线特别敏感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如部分肉瘤,未分化癌等外,效果更不如手术。综合治疗方法包括:①手术加放疗:手术切除的范围视肿瘤的大小及部位而定;放疗包括术前放疗及术后放疗。多年临床经验证明术前放疗加手术的综合治疗为首推的治疗方案。其5年生存率放疗加手术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手术组,而放疗在术前或术后无明显差异;②化疗加手术:先采用动脉灌注化疗,然后再手术;③手术加放疗加化疗;④中医中药治疗;⑤有淋巴结转移时,行区域性或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⑥其他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等。

1、手术治疗

2、放射治疗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中晚期肿瘤,单纯放疗甚难控制其发展。经足量放疗后,多数瘤体在外观上可见明显缩小,甚至全部消退,但在放疗后的标本复查中,仍有80%的病例有癌组织残留,故远期疗效较差。至今,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仍多在20%--30%左右。对晚期病例无法手术根治者,常采用姑息性放疗。至于术后复发者及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进行放疗但疗效均差

3、手术加放疗

(1)先手术后放疗

为以往较常采用的治疗方法。大多属非计划性,多因手术切除不满意,手术切缘阳性或有肿瘤残留,希望借助术后的放疗以弥补手术治疗的不足。大多数作者认为,与鼻窦相邻的颅底及眼眶等为重要的骨性结构,彻底的手术切除易受限制,除T1肿瘤外,对其他各期鼻窦癌,术后均应加放疗,以减少肿瘤局部的复发率。也有作者认为,术后放疗由于肿瘤已经切除,照射目标欠明确,盲目性较大,且术后瘢痕组织形成,血循环差,组织细胞含氧量低,降低了癌组织对放疗的敏感性,因而难以达到消灭残余癌的目的,由于其5年生存率与单纯手术治疗基本相似,故不主张术后放疗。

(2)先放疗后手术

常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一般用于肿瘤侵犯范围较广,彻底手术切除有困难的病例。术前放疗时由于肿瘤未经手术骚扰,保持了其固有的放疗敏感性。放疗后肿瘤的瘤体缩小,肿瘤周围血管与淋巴管闭塞,瘤细胞退变,活性降低,可减少术中出血,防止肿瘤扩散,给手术切除提供了有利条件。一般认为,术前放疗后虽然瘤体体积缩小,但其手术范围仍应包括放疗前的肿瘤范围。

4、化疗

多作为一种辅助疗法或姑息疗法,一般主张联合用药,所用药物有5-氟尿嘧啶(5-Fu)、甲氨蝶呤(MTX)、长春新碱(VCR)、博来霉素(BLM)等。亦有人采用先行化疗药物动脉灌注,然后放疗;或动脉灌注化疗与放疗和手术综合应用。动脉灌注化疗常加重局部的组织反应,容易出现眼部并发症,甚至失明,而且,疗效亦无明显提高,因此,目前采用此法者甚少。

内容来源于第二版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刘雲liuyu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jc/1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