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书法黄金收藏版
小时候,每次吃橘子前都要把橘子洗干净,把手洗干净再剥皮吃果肉,橘子皮放在一个固定的盘子里,待用。这是妈妈给我养成的习惯,至今安妮还保持着前半个习惯。
妈妈把橘皮晒干说是为了送人。
送给谁呢?
虽然好奇但我一直也不知道。
一晃安妮长大.了,24岁那年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因为自己那些天身体总是偶有不适就说给妈妈听。细心的妈妈说:正好我攒了一袋儿橘子皮要送给神医爷爷,你也一起去吧。
家乡夏天的气候凉爽宜人,妈妈家的花园、??果树、菜园都是喜气洋洋迎着朝阳,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妈妈换上干净整洁又漂亮的衣服,我们就走在了路上。
一路上时而挽着妈妈的手臂撒撒娇,时而瞅着妈妈的脸说说话,时而停下来欣赏一下别人家院子里的??向日葵、门前大片的格桑花.....
不知不觉间到了一家私人中医馆,一位秀丽的姑娘接过妈妈的橘子皮袋子,笑着鞠躬致谢,里面的老中医爷爷起身和妈妈笑着打招呼。
妈妈说明了来意,老中医就给我号脉、看了舌苔,然后给了我一颗药丸,万灵丹。
告别了老爷爷,回到家里。晚饭后吃了“万灵丹”,当时感觉身体就像.....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自此我的身体不适感消除了。
后来,家里也有一位和和我一样的不适感,我就陪她去看老中医,之后问起疗效,效果没那么明显了。
从那开始,我懂得:天下没有万能药,即使名为万灵丹,即使对症下药,果是因人而异。
终于知道妈妈坚持多年收集橘子皮的原因了。
??
当你活出生命的浓度、烈度及饱和度,
你将是你生命中最珍贵的奢侈品。
我们不是为了都要深深地爱上独一无二的自己而生,而是为了与你相遇,经历美好时光而来。
安妮23岁左右读过一点儿医学书,自从23岁开始接触到中医,但后来成家立业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就渐渐淡忘了,只是看到学生有身体不舒服,也会去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情况去偶尔读点儿医理之书,加上因为自己或家人偶有身体身体不适时,也会查阅资料和书籍探究这背后究竟,不知不觉其实一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小范围内进行“生活临床”实践研究,直到有一年一个孩子毕业两年后发来信息:MissL,我的奶奶胃部不舒服,您能帮帮她吗?于是我询问了症状,根据自己仅有的一些知识给了建议,居然撞大运给碰巧对症了,QQ上收到了那孩子开心的笑脸??,我也很开心,不管这件事是什么原因凑巧了都不重要,关键的是我对孩子那份对奶奶的孝心充满了敬意。
安妮深知自己的医理知识不够,加上好奇探究身体健康的原因,就利用周末时间每天跟着一位朋友的分享顺其自然地学习、思考着.....
因为有些不能一下子消化理解,就留存于此,方便自己学习取用。
感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谢书法老师的坚持,尽管我们未曾谋面。
祝您和家人平安健康,孩子们幸福成长。
全球国泰民安,岁月静好。
皇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初一
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黄帝问:怎样来诊查这些脉象的情况呢?
岐伯答:脉来急促,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紧急;脉来徐缓,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松弛;脉象小,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瘦薄而少气;脉象大,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好像要隆起似的;脉象滑,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滑润;脉象涩,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枯涩。
大凡这一类的变化,有显著的也有不甚显著的,所以善于观察尺肤的医生,有时可以不必诊察寸口的脉象;善于诊察脉象的医生,有时也可以不必察望面色。能够将察色、辨脉以及观察尺肤这三者相互配合而进行诊断的医生,就可以称为上工,上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九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能够运用其中两种的医生称为中工,中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七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仅能进行其中之一的医生称为下工,下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只能治愈六个。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初二
黃帝曰:請問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請言五臟之病變也。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梨,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瘖;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黄帝说:请问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它们所对应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答:请让我谈一下五脏见此脉象微甚的病变。
心脉急甚的,是寒伤血脉,发生手足搐搦;微急的,是寒邪在胸,所以心痛牵引后背,饮食不下。
心脉缓甚的,是心气大热,会见到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缓的,是气血凝滞成形,伏于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滞塞感或上或下,或升或降,有时出现唾血。
心脉大甚的,为心火上炎,会见到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是血脉不通的心痹病,心痛牵引肩背,因心脉上联目系,所以会时时流出眼泪。
心脉小甚的,是心阳虚嗯,会见到呃逆时作;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
心脉滑甚的,是阳盛有热,血热而燥,所以会时时口渴;微滑的,是热在于下,会见到心疝牵引脐周作痛,并有少腹部的肠鸣。
心脉涩甚的,会见到音哑而不能说话;微涩的,会见到血溢而发生吐血、衄血之类的病证、四肢逆厥以及耳鸣等头部疾患。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初三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小甚為洩;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痠矣。——《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肺脉急甚的,是癫疾的脉象表现;微急的,是肺中有寒热并存的病证,可见到倦怠乏力,咳而唾血,并牵引腰背胸部作痛,或是鼻中有息肉而导致鼻腔阻塞不通、呼吸不畅等症状。
肺脉缓甚的,是表虚而多汗;微缓的,是手足软弱无力的痿证、瘘疮病、半身不遂以及头部以下汗出不止的证候。
肺脉大甚的,会见到足胫部肿胀;微大的,是烦满喘息而呕吐的肺痹病,其发作时会牵引胸背作痛,且怕见日光。
肺脉小甚的,是阳气虚而腑气不固的泄泻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
肺脉滑甚的,会见到喘息气急,肺气上逆;微滑的,会见到口鼻与二阴出血。
肺脉涩甚的,会见到呕血;微涩的,主因气滞而形成的鼠瘘病,其病发于颈项及腋肋之间,同时还会伴有下肢轻而上肢重的感觉,此外患者还常常会感到下肢酸软无力。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初四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癀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瘼攣筋痹。——《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肝脉急甚的,会见到口出愤怒的言语,易怒少喜;微急的,是肝气积聚于胁下所致的肥气病,其状隆起如肉,就好像倒扣着的杯子一样。
肝脉缓甚的,会见到时时呕吐;微缓的,是水积胸胁所致的水瘕痹病,同时还会出现小便不利。
肝脉大甚的,主肝气郁盛而内发痈肿,其病会见到时常呕吐和出鼻血;微大的,是肝痹病,其病会见到阴器收缩,咳嗽时牵引少腹部作痛。
肝脉小甚的,主血不足而口渴多饮;微小的,主多食善饥的消瘅病。
肝脉滑甚的,主阴囊肿大的癀疝病;微滑的,主遗尿病。
肝脉涩甚的,是水湿溢于肢体的溢饮病;微涩的,主因血虚所致的筋脉拘挛不舒的筋痹病。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初六
脾脈急甚为瘈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痞氣,腹里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颓;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澀甚為腸颓;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脾脉急甚为寒,不能温养四肢,所以手足搐搦;微急为阳虚,是膈中病,会见到因脾气不能上通而致饮食入胃后复吐出,大便下涎沫等症状。
脾脉缓甚的,会见到四肢痿软无力而厥冷;微缓的,是风痿,会见到四肢偏废,病在经络而不在内脏,所以神志清楚,就好像没有病一样。
脾脉大甚的,为猝然昏仆的病证,其病状就好像突然被击而倒地一样;微大的,是痞气,由脾气壅滞而导致的腹中有大脓血,且在肠胃之外。
脾脉小甚的,主寒热往来的病证;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
脾脉滑甚的,是阴囊肿大兼见小便不通的癃颓病;微滑的,主腹中之湿热熏蒸于脾而生的各种虫病。
脾脉涩甚的,是大肠脱出的肠颓病;微涩的,是肠腑溃烂腐败的内溃病,其病大便中有脓血。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初七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沈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洩;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颓;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沈痔。——《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肾脉急甚的,主病邪深入于骨的骨癫疾;微急的,主肾气沉滞以致失神昏厥的病证,以及肾寒上逆的奔豚证,两足难以屈伸,大小便不通。
肾脉缓甚的,主脊背痛不可仰的病证;微缓的,主洞病,肾阳不能蒸化脾土,饮食不化,或者食物下咽之后,还未消化即便吐出。
肾脉大甚的,是火盛水衰的阴痿病;微大的,是气停水积的石水病,其病会见到肿胀起于脐下,其肿势下至少腹,而使少腹胀满下坠,上至胃脘胀硬如石,属于不易治疗的死证。
肾脉小甚的,主治肾虚不能固摄而为洞泄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
肾脉滑甚的,是小便癃闭,兼见阴囊肿大的癀癃病;微滑的,为肾虚内热,不能生髓养骨,而为骨痿病,坐不能起,起则双目昏黑,视物不清。肾脉涩甚的,会见到气血阻滞以致外发大痈;微涩的,为气血不利,主妇女月经不调的病证,或是日久不愈的痔疾。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初八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黄帝问:对于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上述六种脉象时的情况,应该怎样进行相应的针刺治疗呢?岐伯答:各种出现急脉的病证,大多是寒性的;出现缓脉的病证,大多是热性的;出现大脉的病证,属于阳盛而气有余,阴衰而血不足;出现小脉的病证,属于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出现滑脉的病证,属于阳气盛实而微有热;出现涩脉的病证,属于气滞,且阳气不足而微有寒(?)。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初九
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所以,在针刺治疗时,出现急脉的病证时,因其多寒,且寒从阴而难去,故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
出现缓脉的病变时,因其多热,且热邪从阳而易散,故要浅刺,并迅速出针,而使热邪得以随针外泄;
出现大脉的病变时,因其阳盛而多气,故可以微泻其气,但不能出血;
出现滑脉的病变时,因其阳气盛实而微有热,故应当在进针后迅速出针,且进针亦宜较浅,以疏泄体表的阳气而宣散热邪;
出现涩脉的病变时,因其气滞而不易得气,故在针刺时必须刺中患者的经脉,并且要随着经气的运行方向行针,还要长时间的留针,此外在针刺之前还必须先按摩经脉的循行通路,使其气血流通以利经气运行,在出针之后,更要迅速地按揉针孔,不使它出血,从而使经脉中的气血调和。
至于各种出现小脉的病变,因其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内外的形气都已不足,故不适宜使用针法进行治疗,而应当使用甘药来进行调治。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初十
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黄帝问: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出于井穴,而流注于荥、输等各穴,最后进入于合穴,那么,这些脉气是从什么通路上进人于合穴的,在进入合穴时又和哪些脏腑经脉相连属呢?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答:您所说的,是手足各阳经的别络入于体内,再连属于六腑的情况。
黄帝问:荥穴、输穴与合穴,都各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吗?岐伯答:荥穴、输穴,其脉气都浮显在较浅部位,故它们适用于治疗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证;合穴的脉气深入于内,故它适用于治疗内腑的病变。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十一
黃帝曰:治內腑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央,膽合入於陽陵泉。——《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黄帝问:人体内腑的疾病,该怎样治疗?岐伯答:应当取用各腑之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来进行治疗。
黄帝问:六腑各自之腑气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都有它各自的名称吗?岐伯答:胃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大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小肠腑的腑气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三焦腑的腑气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膀胱腑的腑气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委中穴;胆腑的腑气合于足少阳胆经的合穴阳陵泉穴。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十三
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竪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伸而從之。——《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黄帝说:下合穴的取穴方法是怎样的?岐伯答:取足三里穴时,要使足背低平才能取之;取上、下巨虚穴时,要举足才能取之;取委阳穴时,要屈伸下肢以判断出腘窝横纹的位置后,再到腘窝横纹的外侧部去寻找它;取委中穴时,要屈膝才能取之;取阳陵泉穴时,要正身蹲坐,竖起膝盖,然后再沿着膝盖外缘直下,至委阳穴的外侧部(即腓骨小头前下方)取之;至于要取用浅表经脉上的荥输各穴来治疗外经的疾患时,也应在牵拉伸展四肢,而使经脉舒展、气血畅通之后,再行取穴。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十四
黃帝曰:願聞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竪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洩,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黄帝说:希望听您讲讲六腑的病变情况。
岐伯答:颜面发热的,是足阳明胃腑发生病变;手鱼际部位之络脉出现瘀血的,是手阳明大肠腑发生病变;在两足跗之上(冲阳穴处)的动脉出现坚实而竖或虚软下陷的,也都是足阳明胃腑病变,这一动脉(冲阳脉)是胃气的要脉所在。
大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肠中阵阵切痛,并伴有因水气在肠中往来冲激而发响的肠鸣;如果冬天再感受寒邪,就会引起泄泻,并在脐周发生疼痛,其痛难忍,不能久立。因大肠的证候与胃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取用大肠腑的下合穴,即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来进行治疗。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十五
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胃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在中焦胃脘部的心窝处发生疼痛,且痛势由此而上,支撑两旁的胸胁作痛,胸膈与咽喉间阻塞不通,使饮食不能下咽,当取用胃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来进行治疗。
小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小腹部作痛,腰脊牵引睾丸疼痛,并时常见到大小便窘急的情况。同时还会在小肠经的循行通路上出现耳前发热或发冷,或惟独肩部发热,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发热,络脉虚陷不起,这些都是属于小肠腑病变的症状表现。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当取用小肠腑在下肢的下合穴,即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来进行治疗。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十六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三焦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气滞所致的腹气胀满,少腹部尤为满硬坚实,小便不通而尿意窘急;小便不通则水道不利,水道不利则水液无所出,若水液泛溢于肌肤就会形成水肿,若水液停留在腹部就会形成胀病。
三焦腑的病候变化,会在足太阳膀胱经外侧的大络上反映出来,此大络在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之间;此外,其病候变化,亦会在其本经(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上反映出来。三焦腑有病,当取用三焦腑在下肢的下合穴,即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来进行治疗。
膀胱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少腹部偏肿且疼痛,若用手按揉痛处,就会立即产生尿意,却又尿不出来;此外还会在膀胱经循行通路上出现肩背部发热,或是肩背部的经脉所在处陷下不起,以及足小趾的外侧、胫骨与足踝后都发热,或是这些部位的经脉循行处陷下不起。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膀胱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来进行治疗。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十七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胆腑病变的症状,表现为时时叹息而长出气,口中发苦,因胆汁上溢而呕出苦水;心神不宁,胆怯心跳,就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心跳害怕。咽部如有物梗阻,多次想把它吐出来,却什么也吐不出。
对于这些病变,可以在足少阳胆经循行通路的起点和终点处取穴,来进行治疗;也可以找到因血气不足而致的经脉陷下之处,在那里施行灸法,来进行治疗;出现寒热往来症状的,就应当取用胆腑的下合穴,即本经(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来进行治疗。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十八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染於巷,中肉節即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黄帝问:针刺以上各穴,有一定的法度吗?岐伯答:针刺这些穴位时,一定要刺中气穴才行,切不可刺到皮肉之间、骨节相连的地方。
若是刺中了气穴,则医者手下就会感觉到针尖好像游走于空巷之中,针体进出自如;若是误刺在皮肉骨节相连之处,则不但医者手下会感觉到针体进出涩滞,而且患者也会有皮肤疼痛的感觉;倘若该用补法的却反用了泻法,而该用泻法的却反用了补法,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倘若误刺在筋上,就会使筋脉受损,弛缓不收,而病邪也不能被驱出体外;邪气和真气在体内相互斗争,就会使气机逆乱,而邪气依然不能祛除,甚至反而深陷于体内,使病情更加深重。
这些都是用针时不审慎,错识病性、乱用刺法而造成的结果。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二十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於秋冬,陽氣少,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移,何瀉何補?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咸絕。——《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岐伯说:天地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使得自然界气候时令表现为寒热相移。就阴阳的属性而言,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所含的是阴多还是阳多?阴阳的象数各不相同,阴的法则是偶数(二、四、六、八、十),阳的法则是奇数(一、三、五、七、九),由此构成了阴阳盛衰的各种现象。
发生在春夏的疾病,因春夏属阳,夜短昼长,是阴气少而阳气多的季节,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阴气少而阳气多。
对于这类阴阳不能调和的病变,应该在哪一经用补法?哪一经用泻法?发生在秋冬的疾病,因秋冬属阴,昼短夜长,是阳气少而阴气多的季节,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阳气少而阴气多。因为此时阴气旺盛而阳气偏衰,所以草木的茎叶(相对于根部而属阳)就会因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萎凋零,水湿和雨露就会下渗并滋养于它的根部(相对于茎叶而属阴)而使之更加粗壮,由此就顺应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完成了阴阳相移的转化。
根据这种阴阳盛衰相移的情况,发生在秋冬的疾病,又应该在哪一经用泻法、哪一经用补法呢?在感受了四季反常气候而生的异常邪气后,因治疗不当以致病邪离开经脉,流传无定,甚至深人脏腑,而造成各种疾病的情况真是数不胜数。
因为不懂得经脉根结本末的含义,不了解五脏六腑之开、阖、枢的深浅出入的作用,以致机关折损,枢纽败坏,脏腑开阖失司,精气走泄不藏,体内的阴阳之气受到极大的损耗,而正气也不能再起而抗邪所致的。
运用九针调和根结本末的玄妙机理,其大要就在于经脉本末根结开阖的情况。如果能够懂得经脉本末根结开阖有始有终的含义,那么一句话就可以把九针的奥妙说完;如果不懂得终始的含义,那么针刺的理论也就要消亡了。
皇帝内经·灵枢·根结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廿一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足太阳膀胱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面部的命门。所谓命门,就是指目内眦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侧之次趾前端的厉兑穴,其上端结于额角处的颡大。所谓颡大,就是指钳束于耳之上方、额角部人发际处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小趾内侧之次趾前端的足窍阴穴,其上端结于耳部的窗笼。所谓窗笼,就是在耳孔前面、耳屏之前的凹陷中的听宫穴。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廿二
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當窮其本也。——《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太阳为三阳之表,主表而为开;阳明为三阳之里,主里而为阖;少阳介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如门户之枢纽而为枢。
由于太阳主表为开,敷布阳气以卫外,所以开的功能受损.就会使表阳不固、皮肤干枯,外邪易于侵袭人体而出现急暴发作的病证。所以对于这类暴发的病证,就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
所谓"肉节渎"的"渎"字,是皮肤肌肉干枯消瘦而萎弱的意思。阳明主里为阖,受纳阳气以供养内脏,倘若阖的功能受损,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引起四肢痿软无力的痿疾。所以对于这类痿疾,就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
所谓"无所止息"的意思,是说胃气不运,就会导致真气留滞不行,病邪盘踞不去而发生痿疾。少阳介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可出可人而为枢,如果“枢”的功能受损,就会发生骨繇病,表现为骨节迟缓摇摆而站立不稳。所以对于骨繇病,就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
对于以上各种病证,都要根据三阳经开、阖、枢的不同作用和相应的病候,从各种病证的具体病象中找出其致病的真正根源所在,才能给予正确的治疗。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廿三
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羶中。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足太阴脾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其上端结于上腹部的太仓(即中脘穴)。足少阴肾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心的涌泉穴,其上端结于咽喉部的廉泉穴。足厥阴肝经的下端根部,在足大趾外侧端的大敦穴,其上端结于胸部的玉英穴(即玉堂穴),其下有络连于膻中穴。
太阴是三阴之表而为开;厥阴是三阴之里而为阖;少阴介于表里之间而为枢。
由于足太阴主脾,在表为开,所以开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脾失运化,不能转输水谷精气,而在上出现痞塞不通的膈塞,在下出现直泻无度的洞泄。对于这种膈塞以及洞泄的证候,应当取用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所以说足太阴脾开的功能受到损伤,就会因阴中之阳气不足而发生此类疾病。
足厥阴主肝,在里为阖,倘若阖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肝木之气阻绝于内,而肺金之气乘之,所以会表现为精神抑郁、时常感到悲哀。对于这种时常有悲哀之感的病证,就应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
足少阴主肾,介于表里之间而为枢,如果枢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肾经脉气有所郁结以致下焦不通,表现为大小便不利。对于这种二便不通的病证,就应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腧穴,根据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治疗。凡是这种有经气郁结不通的病证,都属于虚证,当取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廿五
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竅陰,溜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谷,注於小海,入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溜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溪,入於扶突、偏歷也。此所謂十二經者,盛絡皆當取之。——《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足太阳膀胱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至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京骨穴,注于经穴昆仑穴,上入于天柱穴,下入于飞扬穴。
足少阳胆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足窍阴穴,其脉气流于原穴丘墟穴,注于经穴阳辅穴,上入于天容穴,下入于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的下端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厉兑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冲阳穴,注于合穴足三里穴,上入于人迎穴,下人于丰隆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少泽穴,其脉气流于经穴阳谷穴,注于合穴小海穴,上入于天窗穴,下人于支正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关冲穴,其脉气流于原穴阳池穴,注于经穴支沟穴,上入于天牖穴,下人于外关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根部,在本经的井穴商阳穴,其脉气流于原穴合谷穴,注于经穴阳溪穴,上人于扶突穴,下人于偏历穴。
以上所述,就是所谓手足三阳经左右共十二条经脉的根、流、注、人的部位,凡是属于血气在经络中满盛的病证,都可以取用这些穴位泻之。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廿六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经脉之气在一日一夜中周行于人体五十次,以运行五脏的精气。倘若其运行太过或不及,而不能恰好达到周行五十次的次数,就属于失常的状态,称做狂生。所谓运行五十周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五脏都能够得到精气的营养。这种内在的功能健全与否,可以通过切按寸口的脉象,计算其搏动的次数而知晓。
如果在切按寸口脉时,脉搏在五十次跳动中,没有一次歇止,就说明五脏健全,精气充足,五脏都能够得到精气的充养;如果脉搏在四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一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三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两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二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三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十次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其中已有四脏未能得到精气的充养而衰败;如果脉搏在不满十次的跳动中,就有一次歇止,则说明五脏都已得不到精气的充养,而五脏之气也就都已衰败了。
由此,根据脉搏跳动歇止的情况,就可以预测患者的死期,其大要在本经《终始》篇中已有了详细的阐述。脉搏在五十次跳动之内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五脏健全、脏气充盛的正常脉象。我们可以根据歇止的次数来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倘若脉搏跳动出现忽快忽慢而搏动不规则的现象,那么,就表示病人的死期临近了。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廿七
黃帝曰:逆順五體者,言人骨節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慄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黄帝问:人有五种不同形体,是指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营血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等,这些我都已知道了,但这都是对平民百姓或体格强壮的人而言的。
而那些王公大人,饮食精美,养尊处优,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运行急疾而滑利,和那些辛苦劳作的人在体质状况和生活情况上迥然不同,那在给他们进行治疗时,针刺手法的快慢、进针的深浅、取穴的多少,是否相同?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廿八
岐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氣慄悍滑利也。——《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岐伯答:吃肥甘美味的王公大人和吃粗粮蔬菜的布衣匹夫所患疾病的治法怎么能相同呢?!
针下气行滑利的,出针就要快一些;气行涩滞的,出针要就慢一些。气行滑利的,针感出现快的,应用小针并浅刺;气行涩滞的,针感出现慢的,应用大针并深刺。深刺的需要留针,浅刺的则要尽快出针。
根据以上原则,针刺平民百姓等形体壮实的病人,要深刺并留针;针刺王公贵族等形体柔脆的病人,就适宜用细小的针,徐缓轻刺并尽快出针,这是因为他们的气行滑利的缘故。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十月廿九
黃帝曰:形氣之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黄帝问:形体的表现与受病脏腑的功能的表现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该如何区分并加以治疗呢?
岐伯答:如果外表形体不强壮,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亢进,外似虚而内为实,就说明是邪气在体内占着优势,应该立即用泻法来泻除邪气;如果外表形体强壮,而受病的脏腑却功能低下,外似实而内为虚,就应该立即使用补法来补益正气。
倘若外表形体不强壮,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低下,这就属于阴阳表里血气都已经虚弱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就不可以再用针刺进行治疗,如果误用了针刺,就会导致虚上加虚,进而导致内外阴阳全都衰竭,血气耗尽,五脏空虚,筋骨痿弱,骨髓枯涸。老年人精气已衰,就会因此由衰而绝,甚至于死亡;壮年人精气充足,也会因此耗损严重而难以恢复。
倘若外表形体强健壮实,而受病的脏腑也功能亢进,这是阴阳表里血气都处于亢盛状态,应该立即使用泻法来泻除邪气,以达到排除病邪、调整正气的目的。
所以说,病气有余的属于实证,应当用泻法来治疗;病气不足的,属于虚证,应当用补法来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初一
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粗,而後取之也。——《黃帝內經·靈樞·根結》
所以说,用针刺治病的要领,在于懂得调和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调和了阴与阳的太过与不及,就可以使精神气血充沛,形体与神气内外合一,神气得以内藏而不散。
所以说,医术高明的医生,能平复不正常的气血运行,使之平衡;医术一般的医生,诊断不够确切,治疗不够恰当,就往往会扰乱经气;而医术低劣的医生,不分虚实,滥施补泻,就只会耗绝血气以致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说,医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病患时是不能不特别谨慎的。
在针刺之前,必需首先审察清楚五脏传变化生的各种病候,五脏脉象与五脏病候的相应情况,以及经络的虚实,皮肤的柔嫩粗糙,然后才可以进行治疗。
皇帝内经·灵枢·夭寿刚柔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初二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黃帝內經·靈樞·夭壽剛柔》
黄帝问:我听说人生在世,由于禀赋不同,性情有刚有柔,体质有强有弱,形体有高有矮,一切生理病理的现象,就其性质来说,都是有阴有阳的。我想听你谈一谈这些差别以及针对这些差别而使用的不同针刺方法。
少师答:人体的阴阳是多方面的,其属性只是相对而言的,阴之中还可以有阴,阳中还可以有阳,只有明确了解阴阳的规律,才能找到恰当的针刺方法来调其不和。
知晓开始发病时的病性,是属阴的还是属阳,治疗起来才能有理有据。同时,还要认真诊察病因,根据四季时令的变化来把握发病的性质和特点。此外,所选定的治疗方法,其功效在内要与五脏六腑的病候相合,在外要与筋骨皮肤的病候相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初四
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黃帝內經·靈樞·夭壽剛柔》
病患在外表有形态的变化却没有疼痛感的,是病在浅表、在皮肉筋骨,是属阳的疾病;病患在外表没有形态的变化却有疼痛感的,是病在深处、在五脏六腑,是属阴的疾病。
在外表没有病形的表现却感到疼痛的这类病证,其属阳的体表完好如常,只是属阴的五脏六腑有病,应该急速治疗其属阴的五脏六腑,而不要治疗其属阳的皮肉筋骨。反之,在外表有病形的表现而不感到疼痛的这一类病证,其属阴的五脏六腑是没有病的,只是属阳的体表受到了损伤,应该急速治疗其属阳的皮肉筋骨,而不要治疗其属阴的五脏六腑。
至于表里阴阳经都发生病患时,有时在体表出现病形的表现,有时在脏腑出现病形的表现。倘若此时感到心烦不安,就叫阴病甚于阳病,即属阴的五脏受病比较厉害,这时的病情既不全是在表,又不全是在里,病患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就不好治了,而离其形体的败坏也不远了。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初五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黃帝內經·靈樞·夭壽剛柔》
黄帝问:我听说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气机发生病变时,其发病之先后以及发之在内外的病证都与其病因相应,具体是怎样的?伯高答:风寒之邪外袭,必先侵袭于在外的形体;忧恐忿怒等情志刺激,必先影响到体内气机的运行。
气机失调,就会造成五脏不和,而使五脏发病;寒邪侵袭形体,就会使在外的形体受伤,在肌表出现相应的病证;风邪伤及筋脉,就会在筋脉出现相应的病证。这就是形体与气机受到了伤害,在外与在内发病的情况。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初六
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內難易之應也。——《黃帝內經·靈樞·夭壽剛柔》
黄帝问: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怎样合理使用针刺治疗呢?
伯高答:得病已经九天的,针刺三次就可以痊愈;得病已经一个月的,针刺十次也可以痊愈。不论病程时日的多少长短,都可以根据一病三日就针刺一次的原则,来估计出祛除病邪最适当的治疗次数。如果有久患痹病而不能治愈的,就应当诊察他的血络,在有瘀血的地方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出尽恶血。
黄帝问:外因与内因所致的疾病,在针刺时有难治与易治的不同,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伯高答:外邪伤人,形体先病而尚未传人内脏的,是病在浅表,其针刺的次数可以按照一般的标准减去一半,即原来患病一个月而需要针刺十次的,现在只要针刺五次就可以了;内因所伤,内脏先病,再由里达表而影响到在外的形体也相应地出现病证的,是病在深处,这时其针刺的次数就要按照一般的标准加上一倍,即原来患病一个月而需要针刺十次的,现在需要针刺二十次才可以。这是以患病一个月作为标准,来说明外因与内因所致疾病在治疗上的难易区别。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十三
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卒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黃帝內經·靈樞·夭壽剛柔》
黄帝问:营分病、卫分病以及寒痹的症状表现是怎样的?伯高答:营和血是一体的,营分病的主要表现是寒热往来,气弱无力,邪在营血而上下妄行的现象。卫和气是一体的,卫分病的主要表现是因气机不畅所致的气痛,表现为形体无异,却有疼痛,时来时去,忽痛忽止,此外还有腹部胀满不舒,或腹中肠鸣等症状,这些都是因风寒外袭,客于肠胃之中,气机不通而导致的。寒痹的症状,是因寒邪停留于经络之间,血脉凝滞不行所产生的,其症状表现为久病难去,肌肉时常疼痛,并伴有皮肤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感觉。
黄帝问:刺寒痹时使热气内入的方法是怎样的?伯高答:根据病人的体质不同,刺寒痹时使热气内入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对于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体强健,皮厚肉坚,可以用火针或艾灸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而对于那些王公贵族,他们养尊处优,皮薄肉脆,则适宜采用针后药熨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十五
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斤,乾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啖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洩。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乾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乾。——《黃帝內經·靈樞·夭壽剛柔》
黄帝问:药熨的制法及用法是怎样的?伯高答:取醇酒二十升,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共四种药料。将后三种药都用牙齿嚼碎成豆粒一样大小,然后一起浸泡在酒中;再取丝绵一斤,细白布四丈,也一起浸泡在酒中;再把盛有酒的酒器,放到燃烧的干马粪上去煨,酒器的盖子必须用泥土涂抹密封,不能让它露气。待到煨了五日五夜之后,将白布和丝绵取出晒干;晒干之后,再重复浸人酒中,不计次数,直到把酒吸尽为止。每浸泡一次,都要泡够一天一夜的时间,再取出晒干。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十七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洩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针刺的要点,在于以选用规格适合的针具。临床之所以选用九种针具,就在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长的、短的、大的、小的,都各有其不同的适应对象;如果使用不得法,病证就不能治愈。
疾病在皮肤浅表,却用针深刺,就会损伤内部的肌肉,并导致皮肤上发生脓肿;疾病在肌肉深部,却用针浅刺,那么不但病气不能消除,反而皮肤上会发生大的疮疡;病证轻微的,却用大针去刺,刺激过重,就会使元气泻伤太过而加重病情;病证严重的,却用小针微刺,邪气得不到疏泄,也难以获得预期疗效。
因此,如果不能选用适宜的针具进行针刺,应该用小针的却误用大针,刺之过分,就会损伤正气;而应该用大针的却误用小针,刺之不足,则病邪也不能祛除。以上我已经说明了误用针具的害处,下面再让我来谈一谈各种针具的合理施用方法。
元旦快乐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十八
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镵針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於病所。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於井滎分輸。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病在皮肤浅表而游走不定的,当取用箭头形的镌针刺在病痛处,以泻除风热;但如果患部的肤色苍白而并无红肿充血的迹象,则说明热邪已去,就不能再取用鑱针来进行治疗。
病在皮下浅层的肌肉或肌腱之间的,当取用针端呈卵圆形的员针在病痛处施行推摩,以流通气血。
病在经络,属于顽固性的痹证的,当取用三棱形的锋针来进行治疗,以作刺络放血之用。
病在经脉,属气虚不足的虚证而应施用补法的,当取用不刺人皮肤的鍉针分别按压在各经的井穴、荥穴等腧穴上,以使其血气流通。
病属于脓疡之类的,当取用剑形的铍针来进行治疗,以作切开排脓之用。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十九
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以長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取以大針。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輸,取以四時。——《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病属痹证急性发作的,当取用既圆且锐的员利针来进行治疗,深刺入人体,以治暴痛。
病属痹病疼痛日久不愈的,当取用形如毫毛的毫针来进行治疗,可较长时间地留针,以去痛痹。
病已在深部的,当取用长针来进行治疗,以去在内之邪。
患水肿病而在关节间积水以致关节不通利的,当取用针锋微圆的大针来进行治疗,以排出关节内所积聚的水液。
病在五脏而顽固盘踞、难以祛除的,也当取用锋针来进行治疗,在各经的井穴、荥穴等腧穴上施用泻法,并根据这些腧穴与四季时令的相应关系,灵活治疗。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二十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臟腧也。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一般而言,针刺有九种方法,以适应九种不同的病情。
第一种叫做输刺。输刺,就是针刺十二经在四肢部位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的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五脏腧穴(即心俞、肺俞、肝俞、脾俞以及肾俞)。
第二种叫做远道刺。远道刺,就是病在人体上部的,而取用距离病所较远的下部的腧穴,也就是针刺足三阳经所属的下肢的腧穴。
第三种叫做经刺。经刺,就是针刺患病经脉中经与络之间结聚不通的地方。
第四种叫做络刺。络刺,就是针刺皮下浅部小络脉所属的血脉(小静脉),使之出血以泻其邪。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廿一
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第五种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针刺肌和肉的间隙,适用于邪在诸经分肉之间的情况。
第六种叫做大泻刺。大泻刺,就是用铍针切开排脓,以治疗较大的化脓性的痈疡。
第七种叫做毛刺。毛刺,是浮浅的刺法,就是在皮肤上浅刺,仅入皮而不进肉,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
第八种叫做巨刺。巨刺,就是身体左侧的病证选取身体右侧的腧穴来进行针刺,身体右侧的病证选取身体左侧的腧穴来进行针刺的交叉针刺法。
第九种叫做焠刺。焠刺,就是用烧热的针来治疗寒痹证。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廿二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针刺方法还有十二种,以适应于治疗十二经之不同的病证。
第一种叫做偶刺。偶刺法,就是用手直对着胸前和背后,当痛处之所在,一针刺在前胸,一针刺在后背,用以治疗心气闭塞以致心胸疼痛的心痹证。在使用这种刺法时,必须斜刺进针,以防伤及内脏。
第二种叫做报刺。报刺法,是用于治疗疼痛没有固定的部位,痛势上下游走不定的病证。针刺时,用右手在痛处直刺进针,不立即出针,再用左手随着疼痛的部位循按,等到按到新的痛处之后再将针拔出,并刺入新按到的疼痛部位。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廿三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第三种叫做恢刺。恢刺法,就是直刺在筋的旁边,然后再或前或后地提插捻转,扩大针孔,以舒缓筋脉拘急之症状的针刺法。这种刺法,适用于治疗筋脉拘挛而致疼痛的筋痹病。
第四种叫做齐刺。齐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的正中直刺一针,在其左右两旁又各刺一针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寒气稽留范围较小而部位又较深的痹证。这种针刺法,三针齐下,所以也叫三刺。运用三刺,主要就是为了治疗寒痹之气范围小且部位深的疾病的。
第五种叫做扬刺。扬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的正中刺一针,再在四周刺四针,且都用浅刺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部位较浅的病证。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廿四
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第六种叫做直针刺。直针刺法,就是在针刺时将穴位处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但不刺人肌肉的针刺法,用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浅的病证。
第七种叫做输刺。输刺法,在操作时,进针和出针的动作都较快,直刺而入,直针而出,取穴较少且刺人较深,用以治疗气盛而有热的病证,主泻热。
第八种叫做短刺。短刺法,适用于骨节浮肿,不能活动,局部发冷的骨痹病。进针时,要缓缓刺人,进针后,要稍稍摇动针体,再行深入,以使针尖达到骨的附近,再上下提插,以摩擦骨部。
第九种叫做浮刺。浮刺法,就是从病所的旁边斜刺进针,浮浅地刺人肌表的针刺法,用以治疗肌肉挛急且属于寒性的病证。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廿五
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第十种叫做阴刺。阴刺法,就是左右并刺的针刺法,用以治疗阴寒内盛的寒厥证。因为寒厥证和足少阴肾经有关,所以患了寒厥证,就必须取用足内踝后方之。肾经的原穴太溪穴来进行治疗,且左右两边都要针刺。
第十一种叫做傍针刺。傍针刺法,就是在病所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再刺一针的针刺法,用以治疗邪气久居不散的留痹证。
第十二种叫做赞刺。赞刺法,其进针和出针的动作都较快,且直入直出,在患处快而浅地直刺几针,目的就在于使其出血以泄散局部的郁血,这也是消散痈肿的一种针刺法。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廿六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脉络分布在深部而不显现于外、不能用肉眼看见的,在针刺时,要轻微地进针,刺入其内,并长时间地针,以使孔穴中的脉气上行而产生针感。
脉络分布在浅部而现于外的,就不能直接针刺,必须先按压隔绝其脉,避开血管,然后才可以进行针刺。只有这样,才不致出血,也就不使精气外泄,而只将邪气去除。
所谓"三刺"就可以使谷气出而产生针感的针刺法。就是先浅刺进入皮肤,以宣泄卫分的阳邪;然后再刺入一些,以使营分的阴邪能够外出,而其刺入的深度,也只是稍稍深一些,比皮肤的浅层略深,透过了皮肤,接近了肌肉,但还不到分肉之间;最后再将针尖深人到分肉之间,这时就会使谷气出而产生酸胀等针感。
早安[太阳]#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廿八
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气;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谷氣。此之謂也。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可以為工也。——《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所以古医书《刺法》中曾说:"开始时浅刺皮肤,可以驱逐浅表的邪气,而使血气流通;此后再刺入较深,就可以宣散阴分的邪气;最后刺入极深,到了一定的深度,就可以通导谷气而产生针感。说的正是这种“三刺”的针刺法。
所以运用针法来治疗疾病的医者,不知道一年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加临的时期,每一节气中六气盛衰的情况,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病情的虚实变化,就不能成为医者。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冬月廿九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针刺法中还有五种,可以适用于与五脏有关的病变。
第一种叫做半刺。半刺法,就是浅刺进入皮肤后,很快就急速出针,而并不损伤肌肉的针刺法,其动作就好像拔去毫毛一样。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使皮肤轻微地感受一下刺激,以疏泄皮肤浅表部的邪气。因为肺主皮毛,所以这是和肺脏相应的针刺法。
第二种叫做豹文刺。豹文刺法,就是在病变部位的前后左右,针刺多下,而使刺点象豹的斑纹一样的针刺法。这种刺法,以刺中络脉、放出郁血为标准,用来消散经络中的郁血。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这是和心脏相应的针刺法。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一
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黃帝內經·靈樞·官針》
第三种叫做关刺。关刺法,就是直刺两侧四肢关节附近之筋的尽端,用以治疗筋痹病。但在针刺时要注意不能使它出血。因为肝主筋,所以这是和肝脏相应的针刺法。此法又称渊刺,也叫岂刺。
第四种叫做合谷刺。合谷刺法,就是在患处从中间向左右两侧各斜刺一针,形成"个"字形,就像鸡足一样,并将针刺入到分肉之间的针刺法,用以治疗肌痹病。因为脾主肌肉,所以这是和脾脏相应的针刺法。
第五种叫做输刺。输刺法,在操作时,进针和出针的动作都较快,直刺而人,直针而出,且要将针深刺至骨头的附近,用以治疗骨痹病。因为肾主骨,所以这是和肾脏相应的针刺法。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黄帝问:凡是使用针刺的治疗方法,首先都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精神活动情况)作为诊治的依据。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是由五脏所藏,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但其中以神的作用最为重要。
若是过度放纵七情而使神气从五脏离散,就会使五脏的精气散失,魂魄飞荡飘扬,意志恍惚迷乱,智慧和思考能力丧失。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病证产生的呢?是上天的惩罚,还是人为的过失?还有,什么叫做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中的道理。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三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岐伯答:天所赋予我们的是生化之机,这就是德,如阳光雨露;地所赋予我们的是长养之气,这就是气,如粮食蔬果。地之长养之气随天之生化之机而动,阴阳之气上下交感,才使万物化生而成形,这就是生。
所以,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质,就叫做精;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靠精气的出人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叫做意;欲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叫做虑;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
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调整情绪,不过于喜怒波动,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四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所以恐惧、担忧、思考、焦虑太过,就会伤损神气。神气被伤,就会时常使人产生惊恐畏惧、畏缩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也会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气就会消耗涣散而不能藏蓄。愁忧过度的,就会使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怒气过度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五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困)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天,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心藏神,恐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伤神。神被伤,就会使人感到恐慌畏惧而失去主宰自身的能力,并出现膝髀等处高起的肌肉陷败,遍体的肌肉消瘦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冬季水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脾藏意,忧愁太过且长期不能解除,就会伤意。意被伤,就会使人感到心胸苦闷烦乱,并出现手足举动无力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春季木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肝藏魂,悲哀太过而影响到内脏,就会伤魂。魂被伤,就会使人颠狂迷忘而不能清楚地认识周围环境,意识不清就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言行;此外,还会出现阴器萎缩,筋脉挛急,两胁肋处活动不利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秋季金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六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疫痿厥,精時自下。——《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肺藏魄,喜乐太过而没有限制,就会伤魄。魄被伤,就会使人神乱发狂,发狂的人意识丧失,旁若无人;此外,还会出现皮肤枯焦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夏季火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
肾藏志,大怒太过而不能自止,就会伤志。志被伤,就会使人记忆力衰退,时常会忘记以前所说过的话;此外,还会出现腰脊转动困难,不能随意俯仰屈伸等症状;再进一步发展,到了毛发憔悴凋零,皮色枯槁无华的程度,就会在季夏土旺的时候受克而死亡。恐惧太过且长期不能解除,就会伤精。精被伤,就会出现骨节酸痛、痿软无力而厥冷,时常遗精滑泄等症状。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七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综上所述,五脏是主管贮藏精气的,而精气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属阴。每一脏的功能都不能受到损伤,倘若五脏的功能受到了损伤,就会使五脏所藏的精气失于内守,流散耗伤而形成阴虚;阴是阳的物质基础,精失阴虚,缺少营养物质,就无法化生阳气,也就无法进行气化活动;没有阳气及其气化作用,就不能吸收和转输营养,而生命也就停止了。
所以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医者,就必须观察病人的全身状态,以了解病人之精、神、魂、魄、意、志的存亡得失情况,倘若发现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都已受到损伤,精神魂魄等活动不正常,就不能用针刺来进行治疗。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八
肝藏血,血捨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捨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捨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肝贮藏血液,代表精神意识的魂就寄附在肝血之中。肝气虚陡,肝血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恐惧的感觉;肝气盛,就会使人变得容易发怒。
脾贮藏营气,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意就寄附在营气之中。脾气虚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就会使手足不能运动,五脏不能安和;脾气壅滞,运化不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
心主宰着人体周身血脉的运行,代表一切思维活动的神就寄附在血脉之中。心气虚弱,会使人产生悲忧的感觉;心气盛,就会使人大笑不止。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九
肺藏氣,氣捨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捨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肺贮藏人体的真气,代表器官活动功能的魄就寄附在真气之中。肺气虚弱,人就会感到鼻孔阻塞,呼吸不利而气短;肺气壅逆,就会出现气粗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呼吸等症状。
肾贮藏五脏六腑之阴精,属于精神活动之一的志就寄附在肾精之中。肾气虚弱,元阳不足,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等症状;肾气壅滞,就会出现下腹胀满等症状,并使五脏都不能正常运行。
所以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必须首先审察五脏疾患的症状表现,以了解各脏脏气的虚实,然后再根据病情慎重地加以调理,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初十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凡是关于针刺的理论和方法,都在《终始》篇中有了详尽而明了的阐述。明确掌握了终始篇的内容和含义,再以五脏为纲领,就可以确定阴阳各经的关系。
手足三阴经为五脏所主,手足三阳经为六腑所主,阳主外,阳经所禀受的脉气来自于四肢末梢,阴主内,阴经所禀受的脉气来自于五脏。
所以,泻法是迎着脉气的来向而行针,以夺其势;补法是随着脉气的去向而行针,以充其势。懂得迎随补泻的方法,就可以使阴阳之气得以调和。
要想掌握调和阴阳之气的方法,就必须通晓阴阳的含义和规律,五脏在内而属阴,六腑在外而属阳等等。要将这种理论流传到后世,以造福百姓;而学习者也必须歃血盟誓,郑重地去对待它,痛下决心去钻研它,惟有如此,才能使它发扬光大。
认真严肃地学习它、使用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反之,不重视它,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疗效,甚至会使这种理论消亡。如果不遵循这些理论所提出的原则,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就必将危害患者的生命,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十一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遵循着自然界的演变法则。现在,就让我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来谈一谈终始的意义。
所谓终始,是以人体的十二经脉为纲纪,脉口为太阴经所过,人迎为阳明经所过,肺朝百脉,胃为水谷之海,所以通过切按寸口和人迎两处之脉,可测知五脏之阴、六腑之阳的虚实、盛衰,从而了解人体之阴阳是否平衡。这样,自然界反映于人体的变化规律也就基本上能被掌握了。
所谓平人,就是没有得病的正常人。没病的人,其脉口和人迎的脉象都是与四季的阴阳盛衰相适应,脉气也是上下呼应而往来不息,其手足六经的脉搏,既没有结涩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等病象。其属于本的内在脏气与属于末的外在肌肤,都能在寒温之性上保持协调一致,而其外表的形体肌肉与体内的血气也都能够均衡相称,这样的无病之人就是"平人"。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十二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愈,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已,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气虚的病人,寸口和人迎都会出现虚弱无力的脉象,且脉搏的长度也达不到应有的尺寸。倘若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患者的阴阳都已不足,这时,如果补其阳气,就会使阴气衰竭;如果泻其阴气,就会使阳气脱陷。这种证候,只能用甘温的药物来调和它,如果还不见好,可饮用对此病更有效力的药剂。
这种情况是不能施行灸法的,否则会耗竭真阴。更不能因日久不愈,任意改用泻法,那么就会使五脏的精气受到损坏。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十五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日溢陽,溢陽為外格。——《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少阳胆经,若大一倍且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少阳三焦经。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太阳膀胱经,若大两倍且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太阳小肠经。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病在足阳明胃经,若大三倍且有躁动的,是病在手阳明大肠经。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且其脉象大而且快的,是六阳经的脉气偏盛到了极点而盈溢于外的表现,这种情况就叫做溢阳。出现溢阳时,由于阳气偏盛至极,格拒阴气而使之不能外达,阳气不能与阴气相交,就称为外格。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十六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厥阴肝经,若大一倍且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若大两倍且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少阴心经。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是病在足太阴脾经,若大三倍且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太阴肺经。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且其脉象大而且快的,是六阴经的脉气偏盛到了极点而盈溢于内的表现,这种情况就叫做溢阴;出现溢阴时,由于阴气偏盛至极,就会使阳气不能内入,阴气不能与阳气相交,这就是内关。出现内关,就说明阴阳表里已隔绝不通,这是难以治疗的死症。
人迎处与手太阴经所属的寸口处所出现的脉象都大于平常脉象四倍以上的,是阴阳两气都偏盛到了极点以致阴阳隔绝相互格拒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做关格,诊察到了关格的脉象,就可以断定患者将在短期内死亡。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十七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蹤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蹤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蹤取之上,氣和乃止。——《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少阳胆经,治之当泻足少阳胆经,而胆与肝相表里,胆实则肝虚,故当同补足厥阴肝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即以泻穴的数目倍于补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用胆经和肝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治之当泻足太阳膀胱经,而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实则肾虚,故当同补足少阴肾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即以泻穴的数目倍于补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两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用膀胱经和肾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病在足阳明胃经,治之当泻足阳明胃经,而胃与脾相表里,胃实则脾虚,故当同补足太阴脾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即以泻穴的数目倍于补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两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用胃经和脾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十八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蹤而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蹤而取之上,氣和乃止。——《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厥阴肝经,治之当泻足厥阴肝经,而肝与胆相表里,肝实则胆虚,故当同补足少阳胆经。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腋象.靳兽取肝绎和日绎夕腻与所部估的穴侍桌讲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治之当泻足少阴肾经,而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实则膀胱虚,故当同补足太阳膀胱经。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两天针刺一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肾经和膀胱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十九
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蹤而取之上,氣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胃,大富於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寸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是病在足太阴脾经,治之当泻足太阴脾经,而脾与胃相表里,脾实则胃虚,故当同补足阳明胃经。
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进行治疗,每天针刺两次。此外,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以测验病势的进退,疗效的有无;倘若此时切按到了躁动不安的脉象,就要取脾经和胃经之脉气所出部位的穴位来进行针刺,等到脉气调和了以后,针刺才能停止。
之所以每天能够进行两次针刺治疗,主要是因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脉气都来源于位居中焦,互为表里,足太阴脾为里,故主胃。而胃为水谷之海,其所受纳的水谷精微之气最为丰富,而其脉气也最为充盛的缘故,所以可以每天进行两次针刺治疗。
每天《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二十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日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人迎与寸口部位所出现的脉象都比平常的脉象大三倍以上的,是阴阳两气都偏盛至极而盈溢于脏腑的表现,叫做阴阳俱溢。出现这样的病证,就会内外不能开通;内外不能相通,就会使血脉闭塞,气机不通;气机不通,真气便无处可行而流溢于内,因而内伤五脏。
象这种情况,如果认为灸法可以开通内外,而妄用灸法治疗,就会使病机转化而把变生他病。
《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廿一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大凡针刺的原则,都是以使阴阳之气调和为最终目的。阴阳之气调和,就要停止针刺,过则生变。
内为阴,外为阳,补其内在的正气,泻其外来的邪气,就能使五脏精气充实、声音洪亮、中气充足、耳聪目明等身体健康的表现。如果治法相反,泻其在内的正气,补其在外的邪气,或是治疗太过,都会使血气不能正常运行。
治疗实证时,在针下产生了感应而说明针刺已经有了疗效的时候,此时如果再用泻法泻其病气,就会使患者的病气更加削弱,此时的脉象仍和患病时的脉象一样大,但却没有患病时的脉像那样坚实;倘若用了泻法之后而脉象仍显坚实,就和患病时的脉象一样,则即便患者说他感到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时的健康状态,其实他的病患也还未完全除去。
治实证用了泻法,证候能逐渐由实转虚,这种虚证的脉象,虽与原来同样大小,但变得虚软不坚,这是治病获效的标志;如果已经泻实,脉象仍坚大如故,患者虽自述有些轻快,但疾病并未去除。
今日立春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廿二
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治虚证用了补法,证候会逐渐由虚转实,这种实证的脉象,虽与原来同样大小,但较前坚实有力;若经针刺,脉象仍似以前那样大,却软而不坚,则患者虽然感觉有些轻快,而疾病并未去除。
所以能准确地施用补法,就必定能使正气充实,施用泻法必定能使病邪衰退,这样,即使病痛在当时并没有随着针刺治疗的进行而立即消除,但其病情还是必定会减轻乃至痊愈的。
要取得这样满意的效果,就必须首先通晓有关十二经脉的理论及其发病时所出现的症状和病理转机,然后才能得到《终始》篇的精义,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阴经和阳经都各有其所联属的脏腑,这种对应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虚实不同的脏腑病变,反映于体表肢节,也各有其相应的证候,而这种对应的关系也是不会错乱的。由此,要调整各种病理变化,只要根据其病候而确定出患病的脏腑,再取患病脏腑所属经脉上的腧穴来进行治疗,就可以了。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庚子腊月廿三
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沈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大凡使用针刺的治疗,都要采用"三刺法",即由浅至深地分三个步骤进行针刺,并由此引导谷气来复而产生针感,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如果出现邪僻不正之气与体内之气血相合而为患;或是应该居于内的阴僭越于外,而应该居于外的阳反沉陷于内,以致内外阴阳错乱;或是上下运行的气血,应该逆行的反而顺行,应该顺行的反而逆行,以致气血运行失常;或是经络之气运行部位的深浅发生了改变,以致内外经气各失其位,相杂而行;或是脉气不能与四时时令相应而出现升降浮沉的变化;或是外邪稽留于人体而使邪气满溢于脏腑经脉等病变,以上六证都应该用针刺去治疗,使之痊愈。
运用"三刺法"时,初刺是将针刺入皮肤的浅表部位,以使阳分的病邪外出;再刺是将针刺到较深的部位,以使阴分的病邪外出;三刺是将针刺到更深的部位,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使谷气出而产生针感,有了得气的感觉就表明已经取了得疗效,此时就可以出针了。
所谓"谷气至"的情形,就是指用了补法,就会出现正气充实的表现;用了泻法,就会出现病邪衰退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医者就可以知道谷气已经到来了。倘若经过针刺而能使病邪得以排除,则即便此时人体的阴阳血气还没能得到调和,我们也能知道病患将要痊愈了。
所以说,能准确地施用补法,就必定能使正气充实;能准确地施用泻法,就必定能使病邪衰退。这样,即使病痛当时并没有随着针刺治疗的进行而立即消除,但其病情还是必定会减轻乃至痊愈的。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腊月廿六
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洩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諸痛者,其脈皆實。——《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针刺时,施用补法还是泻法,要根据脉象的虚实来确定。
脉象坚实有力的,针宜深刺,出针后也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以使邪气尽量外泄。脉象虚弱无力的,治疗时,针宜浅刺,以调养脉气,使之不过于损耗,出针后还应急速地按闭针孔,不使邪气再行侵入。
邪气侵袭,针感是坚紧而疾速的;谷气到来,针感是徐缓而平和的。
所以,脉象坚实的,就是邪气正盛的表现,应当用深刺的针法,以疏泄邪气;脉象虚弱的,就是正气虚弱的表现,应当用浅刺的针法,以使精气不得外泄,脉气得以滋养,而仅将邪气排出。
针刺治疗各种疼痛的病证,多用泻法,因为它们的脉象表现都是坚实的。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腊月廿七
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根据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手太阴经从胸走手,手阳明经自手上头,所以腰部以上的各种病证,都在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范围之内;而足太阴经由足到胸,足阳明经从头至足,所以腰部以下的各种病证,都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主治范围之内。
根据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病患在身体上半部的,可以取用身体下半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身体下半部的,可以取用身体上半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头部的,可以取用足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腰部的,可以取用腘窝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
病患始生于头部的,其头必重;病患始生于手部的,其臂必重;病患始生于足部的,其足必重。
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根据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首先要针刺其病患最初发生的部位,以治其本。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腊月廿九
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疾病先起于阴经而后传于阳经的,应当先治阴经,以治其本,然后再治阳经,以治其标;反之,疾病先起于阳经而后传于阴经的,应当先治阳经,以治其本,然后再治阴经,以治其标。
针刺治疗热厥病时,留针,待针下感觉发凉时再出针;针刺治疗寒厥病时,留针,待针下感觉转热时再出针。针刺治疗热厥病时,为了能使阴气盛而阳邪退,就应当用补法针刺阴经二次,同时再用泻法针刺阳经一次;而针刺治疗寒厥病时,为了能使阳气盛而阴邪退,就应当用补法针刺阳经二次,同时再用泻法针刺阴经一次。所谓"二阴",就是指在阴经上针刺二次;"一阳",就是指在阳经上针刺一次。
患病日久的,病邪必深入于内。针刺治疗这类宿疾,必须深刺,并长时间地留针,才能消除隐伏于深层的病邪。同时还需每隔一日就再刺一次,直到病患痊愈。此外,由于经脉之气是左右互贯的,所以在治疗之初要先审察病邪在经还是在络,在经直刺其经,在络缪刺其络,以调和人体左右的偏盛情况;而对于有瘀血存在的,还要在治疗时先使用泻血法,祛除其血脉中的郁结。熟悉了以上这些方法,针刺的道理大体上就掌握了。
祝各位新年快乐、牛年大吉??????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腊月三十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佔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针刺的法则,必须要诊察患者形体的强弱与元气的盛衰。倘若患者的形体肌肉并未消瘦,只是元气衰少而脉象躁动,那么对于这种气虚脉躁而厥逆的病证,就必须采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缪刺法,使耗散的精气收敛,聚积的邪气散去。
在施用针法时,医者需要神定气静,就像深居于幽静的处所一样,以便能够体察到患者神气的活动情况。同时,医者还要精神内守,就像把门窗都关上而使内外隔绝一样,从而使医者的思想集中到一点而不分散,以便能够体察到患者精气的分合变化。在针刺时,医者不应去留意旁人的声音,以便能够收敛意念;意念收敛之后,就一定要使精神集中,并将注意力集中在针刺的操作上,此后才可以开始进行针刺的治疗。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是对针刺有畏惧一理的患者,要用浅刺并留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倘若患者仍有不适的感觉,就要更加轻微地捻针,并将针尖提至皮下,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此后,医者就要耐心行针,直到针下有了得气的感觉才能停止针刺。
在针刺前后,病人都要谨守禁忌,即男子忌入内室,女子忌出外房;也就是指女子坚决地拒绝行房而不出内室,男子谨慎地固守精气而不入内室,以避免房事。倘若能这样谨守禁忌,就能使真气易于康复,也就是所谓的"得气"。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初三
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陽病入於陰,陰病出為陽,則邪氣復生,粗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淫泆,乃消腦髓,津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凡是属于上述这十二种针刺禁忌范围内的病人,他们的脉气紊乱,正气外散,营卫失常,其经脉气血也不能正常循行全身。
如果不加诊察就草率地依据病证而妄行针刺,会使本属浅表的病证深入于内脏,或是使本属内脏的病证由里出表;如此,就会使邪气复盛,正气益衰,表里俱病。
医技粗率的医生,没有诊察这些禁忌,就妄用针刺,实际上就等于是在摧残病人的身体,这种情况就叫做"伐身";其结果就只能是使病人的形肉身体过度耗伤,脑髓被消损,津液不能化生,甚至于不能运化饮食五味之精微以生精气,而终使真气消亡,这就是所谓的"失气”。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初四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手足太阳经之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出现两目上视不能转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皮肤不显血色,汗出如珠、着身不流的绝汗症状。绝汗一出,就表明病人将要死亡了。
手足少阳经之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出现耳聋,周身骨节松弛无力,以及眼球联系于脑的脉气断绝而使眼珠不能转动等症状。目系绝一天半的时间人就会死亡,病人临死时,倘若其面色由青而转白。
手足阳明经之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出现口眼抽动并牵引歪斜,时作惊惕,胡言乱语,以及面色发黄等症状。手阳明经所属之动脉在上,足阳明经所属之动脉在下,当这上下两处之动脉出现躁动而盛的脉象时,就表明其胃气已绝而脉气不行,此时病人就会死亡。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初五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喜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燋而終矣。——《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手足少阴经之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出现面色发黑,牙龈短缩而使牙齿露出的部分变长并积满垢污,腹部胀满,气机闭塞,上下不能相通等症状,人因此而死亡。
手足厥阴经之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出现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小便频数,心中烦躁,甚至出现舌卷、睾丸上缩等症状而死亡。
手足太阴经之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出现腹部胀满闭塞以致呼吸不利,以及时常暖气、呕吐等症状。呕吐就会使气上逆,气上逆就会有面色红赤的表现;倘若气不上逆,就表明上下不能交通,上下不能交通就会使病人面色发黑,皮毛枯憔而死亡。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初六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乾,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经脉在内与五脏相属、在外与六腑相通。我想请您听您详尽地讲解一下其中的道理。”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生生不息。”
雷公說:「希望您能講講經脈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況。」黃帝說:「經脈不但能夠運行氣血,濡養周身,而且還可以用來決斷人的死生,治療百病,調和身體虛實,所以不能不掌握這些知識。」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初七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部,再沿鱼部的边缘到达手大拇指的指端;另有一条支脉,从手腕后方分出,沿着食指拇侧直行至食指的桡侧前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衔接。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初八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手太阴肺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肺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部疼痛等症状,在咳嗽剧烈的时候,病人常常会交叉双臂按住胸前,并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就是臂厥病,是由肺经之经气逆乱所导致的一种病证。
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主治肺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咳嗽气逆,喘促,口渴,心中烦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的部位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风寒而作痛,自汗出而易感风邪,以及小便次数增多而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寒而痛,呼吸气少不能接续,小便颜色改变等症状。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初九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起始于食指的指端,沿着食指拇侧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之间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外侧的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然后再折向前下方,进入缺盆,并下行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返出而挟行于口唇旁,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汇,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衔接。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初十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手阳明大肠经受外邪侵犯,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
本经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会出现眼睛发黄,口中干燥,鼻塞或流鼻血,喉头肿痛以致气闭,肩前与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等症状。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经脉所过之处发热而肿;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发冷颤抖,不易恢复温暖等症状。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用补法;属于热的用速针法,属于寒的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十一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髪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胃的经脉足阳明经,起于鼻孔两旁(迎香穴),由此上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并缠束旁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到达内眼角(睛明穴)之后再向下行,沿鼻的外侧,人于上齿龈内,继而返出来挟行于口旁,并环绕口唇,再向下交会于口唇下方的承浆穴处,此后再沿腮部后方的下缘退行,出于大迎穴,又沿着下颌角部位的颊车,上行至耳的前方,通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客主人穴,沿着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它有一条支脉,从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走行至颈部的人迎穴处,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脾脏;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十二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处下行至乳房的内侧,再向下挟行于脐的两侧,最后进入阴毛毛际两旁的气街部位(气冲穴);另有一条支脉,起始于胃的下口处(即幽门,大约相当于下脘穴所在的部位),再沿着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气街的部位,而与前面所讲的那条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行,沿着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直达伏兔穴,再下行至膝盖,并沿小腿胫部外侧的前缘,下行至足背部,最后进入足次趾的外侧间(即足中趾的内侧部);还有一条支脉,在膝下三寸的地方分出,下行到足中趾的外侧间;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面(冲阳穴)别行而出,向外斜走至足厥阴肝经的外侧,进入足大趾,并直行到大趾的末端,而与足太阴脾经相衔接。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十三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口呙)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足阳明胃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全身一阵阵发冷战栗,就好像被冷水淋洒过一样,以及频频呻吟,时作呵欠,额部暗黑等症状。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撞击所发出的声音,就会神慌惊恐,心中跳动不安,因此病人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处室内。在病情严重时,就会出现病人想要爬到高处去唱歌,脱了衣服而乱跑,以及腹胀肠鸣等症状,这时的病证就被称做骭厥病。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治血所发生的疾病,如高热神昏的疟疾,温热之邪淫胜所致的大汗出,鼻塞或鼻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喉部闭塞,腹部因水停而肿胀,膝髌部肿痛,足阳明胃经沿着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足背等处循行的部位都发生疼痛,足中趾不能活动自如等。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十四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热;若气盛而充于胃腑,使胃腑之气有余,就会出现胃热所导致的谷食易消而时常饥饿,以及小便颜色发黄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冷而战栗;若胃中阳虚有寒,以致运化无力,水谷停滞中焦,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象。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元宵节快乐??????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十五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脾的经脉足太阴经,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沿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通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然后沿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其前方,此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之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然后再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它的支脉,在胃腑处分出,上行穿过膈膜,注人心中,而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正月十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足太阴脾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满,时时嗳气等症状;虽然在排出大便或矢气后,会感到脘腹轻快,还是会出现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足太阴脾经上的腧穴主治脾脏所发生的疾病,如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饮食不下,心中烦躁,心下(胃)牵引作痛,大便稀溏,痢疾,水闭于内以致小便不通,面目、皮肤发黄,不能安静睡卧等,若勉强站立时,就会出现股膝内侧经脉所过之处肿胀而厥冷,足大趾不能活动等症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wh/12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贻贝粘蛋白的介绍
- 下一篇文章: 鼻炎的最佳自愈方法这东西真猛啊,10年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