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粘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近些年来,许多学者提出鼻息肉病的概念,但临床上鼻息肉和鼻息肉病尚无明确的区分标准。下列情况应考虑为鼻息肉病:①有鼻息肉前期手术及术后复发史;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③息肉样变粘膜与正常粘膜无明显分界线;④双侧鼻-鼻窦粘膜广泛性炎症反应和息肉样变,累及多个鼻窦;⑤组织学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鼻息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纤毛形态结构和功能障碍继发鼻窦和下呼吸道反复感染。
微环境变化的影响息肉大都发生于中鼻道内附近、钩突或筛泡表面及隐窝裂隙,这些间隙的狭窄或局部粘膜肿胀,使这些粘膜可互相接触,继而导致该部位纤毛活动障碍,同时中鼻道粘膜血流较其他部位明显减少,导致局部粘膜缺氧,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减弱,故中鼻道微环境的某些改变可能为鼻息肉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嗜酸细胞的作用80%的鼻息肉有较多嗜酸细胞浸润。嗜酸细胞表面带有丰富的调节免疫反应的受体,并是许多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鼻息肉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在粘膜及粘膜下层聚集,细胞内含有大量损伤组织的毒性蛋白,可损伤上皮,提示其在鼻息肉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鼻息肉粘膜上皮有明显的增生活性,并能合成和分泌多种上调局部炎应反应的细胞因子,并刺激上皮增生和化生、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生,基质生成和组织再塑形,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组织水肿,张力增高,上皮破裂继之增殖,细胞外基质也随之增生,血管、腺体长入,逐渐形成息肉。
1.鼻塞鼻息肉多为双侧发病,单侧者较少,所以常表现为双侧鼻塞并渐加重为持续性。息肉体积长大后可完全阻塞鼻通气。鼻塞重者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睡眠时打鼾。息肉蒂长者可感觉到鼻腔内有物随呼吸移动。后鼻孔息肉可致呼气时经鼻呼吸困难。
2.鼻溢液鼻腔流粘液样或脓性涕,可伴喷嚏。
3.嗅觉功能障碍多有嗅觉减退和丧失。
4.耳部症状当鼻息肉或分泌物阻塞咽鼓管口,可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
5.继发鼻窦症状息肉常阻塞并妨碍鼻窦引流,继发鼻窦炎,患者出现鼻背、额部及面颊部胀痛不适。
6.鼻腔检查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或淡红色的如荔枝肉状半透明肿物,带蒂或广基,触之柔软,不痛,不易出血。复发者鼻息肉则基底广,多发,质地韧,伴周围结构破坏或疤痕。充分收缩鼻腔后可发现较小息肉。息肉大而多者,可向前突至前鼻孔。前端因常受外界空气及尘埃刺激,呈淡红色,有时表面有溃疡及痂皮。鼻息肉向后发展可突至后鼻孔甚至鼻咽,巨大或复发鼻息肉可致鼻背变宽,形成‘蛙鼻’。鼻腔内可见到稀薄浆液性或粘稠、脓性分泌物。
有支气管哮喘、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应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鼻腔恶性肿瘤、鼻内脑膜-脑膨出相鉴别。
鼻之舒医学知识普及,知病,防病,祛病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yf/10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天气转变,您的耳鼻喉报警了吗
- 下一篇文章: 2016年与2017年乡村全科助理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