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ldquo内翻性乳头状
内翻性乳头状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papilloma,IP)为一种来源于Schneiderian膜的乳头状瘤(invertedpapilloma,IP),该肿瘤向上皮下间质内呈嵌入性生长
●本病在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其实属于交界性肿瘤,有局部侵袭性
●本病可以恶变或与癌并存,最常见为鱗癌
●病因学
〇目前尚不清楚
〇炎症、肿瘤两种学说
●流行病学
〇鼻腔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〇占鼻腔肿瘤的0.5%~4.0%
●乳头状、坚硬的息肉样肿块
●表面有较深裂隙
●表面黏膜完整
●上皮组织高度增生并呈管状、指状或分支状伸入下方间质内
●基底膜完整
临床特点
●最常见体征/症状
〇鼻塞、鼻涕、鼻出血、失嗅及头痛
〇恶变者常出现疼痛和面部麻木
〇侵犯眼眶者可出现突眼
疾病人群分布
●年龄
〇15岁~96岁,平均56岁
〇50岁~70岁最多见,占3/4
●性别男性>女性,比例约4:1
●生长缓慢,容易摘除,预后较好
●术后易复发,复发率甚至高达60%
●恶变发生率一般为5%~15%,恶变多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则比较少见
●通常鼻内镜手术切除
●恶变者可行扩大切除
概述
●最佳诊断依据:MRIT2WI或增强T1WI上显示典型栅栏状或卷曲脑回状外观
●部位
〇常发生于鼻腔外壁近中鼻道处
〇鼻窦少见
●大小
〇大小不等,从数毫米到数厘米
●形态学
〇分叶状
CT表现
●平扫CT
〇边界清楚;密度多较均匀,少数伴钙化
〇邻近骨质受压变薄,局部可有侵蚀、破坏;肿瘤基底部骨质多有硬化,据此可帮助判断起源部位
〇常伴有阻塞性鼻窦炎
〇可蔓延到鼻咽部、眼眶、颅内等邻近区域
●增强CT多呈均匀中度强化
MRI表现
●T1WI
〇多呈等信号,少数呈低信号
●T2WI
〇多呈等信号,少数呈高信号
〇信号不均匀,内部结构多呈较规整的“栅栏”状
●增强T1WI
〇多呈中度不均匀强化
〇内部结构多呈较规整的“栅栏”状,有些文献也称为卷曲脑回状(convolutedcerebriformpattern)、相间条状(septatestriatedappearance)或柱状(columnarpattern)
〇易区分肿瘤与伴发的阻塞性炎症
〇能准确显示肿瘤向鼻外蔓延的范围,尤其对伴发恶变的患者价值更大
〇有助于鉴别复发肿瘤与瘢痕
推荐影像学检查
●最佳检查方法:平扫+增强MRI
●备忘建议
〇参考CT所示骨质改变更有助于诊断;CT也是术后随访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鼻息肉
〇常两侧发病,单侧发病少见
〇绝大多数为水肿型,CT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缘黏膜强化
〇MRIT2WI多为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周边黏膜明显强化
●真菌球
〇常发生于上颌窦
〇病变内多有点、条状钙化
〇MRIT2WI上呈明显低信号,增强后内部无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精要●鼻腔外侧壁近中鼻道区分叶状肿块,MRIT2WI或增强T1WI上显示典型栅栏状或卷曲脑回状强化,要考虑IP
●MRIT2WI或增强T1WI上显示信号均匀的肿块,可以考虑排除IP
典型病例图1内翻性乳头状瘤
A,B.横断面及冠状面CT骨窗,示左侧鼻腔内软组织肿块影,鼻筛区骨质增生、硬化,鼻中隔破坏;双侧上颌窦、筛窦炎,右侧鼻腔息肉图2内翻性乳头状瘤
A~C.MRI横断面T1WI、T2WI及矢状面增强T1WI,示左侧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呈长T1略长T2信号影,侵入上颌窦;增强后病变呈典型“栅栏状”外观,额窦及上颌窦腔内为潴留液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中医如何治疗白癜风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yf/10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叫ldquo息肉rdquo很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