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生实习日志八
走出病房最后的手术实习
在经过了外科、妇产科之后,我终于来到了最后一个具有外科属性的科室,也意味着在这个科室之后,手术室将在正常的实习生活中逐渐淡出舞台,而更多的场景将发生在儿科、内科的病房,当然也就因此格外珍惜这个科室。
在这个科室,除了病房和手术室,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支持鼓励下,我还去了许多其他的地方,更进一步的体验医生的工作。
下面请让我与大家一起,走进最后的外科实习。
耳鼻咽喉科
耳鼻喉科
说到耳鼻喉科,就很难不想起去年通宵复习的那个晚上。当时对于耳鼻喉这一门科,相较于厚厚的外科内科,好像都不太重视。
初到科室,就感到氛围与之前待过的科室大不一样。病区内一阵阵孩子的哭声、吵闹声此起彼伏,相较于其他安静的病房,这里则更充满活力。
“难不成走错到了儿科?”
我不禁这样想,但是此话既对也不对,虽然是全年龄科室,但是我没想到的是,这里主要的病人还真的是儿童。鼾症、耳前瘘管、中耳炎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疾病,却在这里频繁地出现,也让我对耳鼻喉这门学科大为改观。
1在之前的实习生活中,我们基本上是在病房度过的,但对于耳鼻喉来说,许多我们常见的,非常需要掌握的病如卡鱼刺、鼻炎、鼻窦炎、咽炎这些,却往往不会在病房里出现,于是我便提议和老师一起出门诊。
现在因为是上学时间,来门诊的人并没有寒暑假那么多,但依旧不少,老师进行常见的鼻腔、咽喉、耳朵的检查也几乎没有停止过。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学的孩子,听力下降,经过检查后发现是耳屎过多,而且已经塞得紧紧的,与耳道壁黏在一起。在取出过程中,由于牵拉的疼痛,孩子又哭又闹,拳打脚踢,一看见器械就发疯似的嚎叫,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治疗。
在那个情况下,如果是我可能就开一个软化耳屎的药物,让家长带着孩子回去了,但老师很有耐心,先让他们出去,等家长和孩子达成共识后,再进行治疗。虽然孩子还是有所哭闹,但既达成了效果,也节约了患者的时间。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一次又一次叫号、一次又一次检查、一次又一次关怀、一次又一次的告别。虽然病种都不复杂,但连续的机械性动作依然让人疲惫。但一个下午,二三十个病人满意的离开,体会到的是医生们不厌其烦的职业精神。
帮患者取叮咛(与文中不是同一位)
耳鼻喉特殊的治疗台
2
每个科室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独特的检查和治疗方式,比如消化的胃肠镜、神经心内的DSA、妇产科的妇科检查、四部触诊等,耳鼻喉也不例外,当门诊无法检查完全时,患者就会前往喉镜室进行更深入的耳内镜、鼻内镜、喉镜等检查。而这也吸引了我,想要去一探究竟。
喉镜室的结构很简单,几张床,几个显示屏,一些仪器,但来的病人却从没有断过。小到2、3岁的小朋友,大到7、80岁的老人,或是因为鱼刺卡在喉咙里,或是因为晚上打鼾需要检查腺样体,又或是因为声带息肉或者声带小结,每每开始操作后就是此起彼伏的“呕”的声音,“咽口水”、“发‘yi——’”、“家长按住孩子的头不要动”,这类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孩子的哭闹声也没有断过。
临近下班的时候,我还特意找老师申请,让老师为我做了鼻内镜和耳内镜,感觉有的时候患者的不适只有自己体验过之后才能明显的感觉到。
麻药和鼻道扩张剂喷完后,嘴里的苦味久久不能散去,鼻子一下子变得格外通畅起来;
内镜伸进鼻腔,碰到鼻甲或鼻中隔的时候格外的酸爽,酸胀和疼痛的感觉混在一起格外难以描述;
当内镜伸进鼻咽部时,内心里只敢告诉自己:“千万别动”,同时也希望老师的手稳一点再稳一点,但由于有一些鼻中隔偏曲,还是时不时的会碰到鼻腔。
做完之后,鼻子格外舒畅,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了作为患者的体验感,可以说是十分值得的体验。
可惜老师一直建议我尝试一下给患者做喉镜,但之前给患者插管的时候患者强烈的咽反射给我的心理留下了强烈的阴影,没能鼓起勇气,也给自己的实习生活留下了一些遗憾
喉镜下的咽喉部
3
最后当然不得不提在耳鼻喉所经历的手术故事。对于耳鼻喉来说,带教的老师们和其他科室比显得年轻,他们很多也在逐步学习进步的过程,也因此觉得更加亲切。
第一次手术日,对着一台复杂的腮腺手术,。稍不留意就有可能损伤神经,我也就只落得了一个旁观的机会。谁知最后缝合的阶段,主任突然有事情要去另一手术间,于是临时让我上台搭把手,我也欣然接受。正当我帮忙剪线的时候,另一间的一个医生也说需要助手,我便自告奋勇的上了。
那是一台声带息肉的手术,只见麻醉之后老师将患者的嘴打开,通过一个和我们眼科类似的显微镜,用短短几分钟就进行了处理。刚好最近在看九几年手冢治虫老师的经典动漫《怪医黑杰克》,其中对于声带息肉还需要开喉,也更让我感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价值。
而最后一次手术日的时候,我已经轻车熟路了许多,甚至老师们忙碌的时候,会直接叫我上台帮忙。从手足无措,到可以主动地判断什么时候喷水、什么时候吸血、什么时候更换手术装备;从一个旁观者,到连续的赶场帮忙手术一直到九点十点,让我也有了很多感触,对手术室也越发留念。
或许很多时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能够完成一台手术我们并不能发挥多少价值。
最让人感到激动的或许
是每一次从老师指导成长到能预判到位的拉钩的意识;
是每一次错失操作机会后,下一台同类手术能够准确把握机会的瞬间;
是之前陌生的操作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练习下,不断熟练的过程;
更是每一次离开手术室老师们的一句“辛苦了”。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学习;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成长;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一个个老师带领我们前进。
然后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才感到万分的感慨和成就感。
或许这就是实习阶段即将离开手术室的我给自己的手术实习生活最好的总结。
手术室
感谢这几个月,每一个在手术室给我机会、指导带领我前进的老师;
感谢这几个月,每一个因为我的失误教训过我、让我矫正了很多错误操作的老师;
感谢这几个月,每一个容忍我在剪线的时候剪短了结、缝合的时候缝破了皮、接线的时候撕破了袋子、带线的时候带错了线的老师;
感谢这一个月,带着我走出了病房,走进了门诊和检查室,更贴近医生工作的各位耳鼻喉老师。
遇见你们,我很幸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yf/11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专家推介你看到的是ldquo巴
- 下一篇文章: 垂体瘤手术相关问题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