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何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全称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打鼾”和“打呼噜",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大多数。发生此类疾病的患者多数存在上呼吸道以及领面部结构的异常或畸形,较为常见的是鼻腔阻塞、鼻息肉、扁桃体或舌体大下短小或后缩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往往容易导致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发生上呼吸道的狭窄或阻塞,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特别是外形肥胖、睡觉时又喜欢仰卧的人,由于喉咙周围脂肪组织较厚且仰卧导致舌体的后坠,加剧了上呼吸道的狭窄情況,使该类人群更加容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打呼噜”就是睡得好吗?

有些人一倒在枕头上就开始“打呼噜”,于是很多人慕他们的睡眠质量,认为“打呼噜”就是“睡得好”的代名词。但遗憾的是,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不过是一个美好而不切实际的愿望罢了。“打呼噜”又为打鼾,是一种与夜间呼吸相关的响声,也是上上呼吸道存在狭窄的重要标志,正常情况下侧卧睡眠可以缓解打鼾,但上呼吸道狭窄严重的打鼾者往往会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这些患者由于自我感觉“沾床就睡”、夜间睡眠时间长、鼾声不断,常被人误以为睡眠质量高,但事实上,此类人群常因打鼾而反复在睡眠过程中发生微觉醒(因为自我感觉不到,只是脑电活动有变化,因此称之为微觉醒),睡眠频繁中断,深睡眠时间显著减少睡眠质量很差。因此,打呼噜的人在醒后感觉虽然经睡了十几个小时但依然没有恢复精力,甚至在白天还感觉疲倦、昏昏欲睡。

什么原因

可以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

肥胖人群中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约为40%多尤其是那些脸型圆润,有“啤酒肚”的中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因为此类人群存在中心性肥胖者居多。中心性肥胖人群的脂肪组织主要集中在躯干和内脏,颈部脂肪组织的堆积会影响上呼吸道结构,使上呼吸道局部解剖结构狭窄以及软组织的塌陷,而腹部脂肪脂肪组织增多导致胸腔体积相对减少,肺容积减少,胸壁顺应性下降,进而加大呼吸阻力,促使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和发展。

除胖外,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

1、鼻、咽、喉部疾病:三个部位独立或共存疾病,例如鼻炎、鼻腔肿瘤、鼻中隔偏曲、腺样体(儿童)/扁桃体肥大、巨舌症等,可引起上呼吸道解剖结构的异常,需要进行手术处理。

2、面部疾病:与欧美地区的白种人相比,亚洲人面部宽阔扁平,颧骨和鼻子突出度小,鼻根较为低矮,下颌相对短小。因此,在肌肉松弛的睡眠状态下很容易发生上呼吸道的狭窄。

2、颈部疾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脖子短粗。这些脖子短粗的人可能是由于肥胖引起,他们往往是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高危人群。此外,头颈部的畸形、颈部肿瘤或者甲状腺的肿大也会压迫上呼吸道的软性支撑结构,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

3、代谢和内分泌疾病:机体的代谢水平或者激素状态不佳也是诱发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证实甲状腺的功能低下会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上呼吸道的肌肉组织发生病变或者是舌体黏蛋白沉积导致的舌体肥大,引起上呼吸道的狭窄;与之相对应的还有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导致患者舌根部位软组织的塌陷,这也有可能增加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女性在绝经期前,雌激素和孕激素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而且孕激素对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女性处于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会显著上升。

阻塞性睡呼吸暂停的临床表现?

夜间症状

1)打鼾:往往是鼾声一呼吸停止一喘气一鼾声交替出现的模式,是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患者在夜间睡眠过程中,鼾声不规律,音调高低、音量大小不一致,往往是鼾声越大则表明气道狭窄越严重。

2)呼吸暂停:80%的同寝或同床者会发现患者睡碍时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往往会因为担心其呼吸不能恢复而试图唤醒患者。通常呼吸暂停的时间为20~30秒,个别患者可能长达3分钟以上,发生呼吸暂停时,口、鼻气流停止,但胸、腹呼吸运动仍然保持,这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临床特征。大多数呼吸暂停多随着喘气、憋醒或响亮的鼾声而终止。一整夜的睡眠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再重新入睡的过程。

(3)憋醒:患者的呼吸暂停往往会在突然憋醒后中止,常伴有睡眠期频繁翻身或者肢体不自主地运动甚至抽动,有时还会在憋醒后突然坐起甚至踢伤同床者,常伴有心慌、胸闷或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大汗淋漓、濒死感,甚至诱发癫痫。

(4)躁动不安:因呼吸暂停导致低氧血症的反复间断性发生,患者夜间翻身和转动的次数较为频繁。

(5)多汗和夜尿:患者出汗较多,以头颈部和上胸部较为明显,这可能与气道阻塞后呼吸用力以及呼吸暂停引起的高碳酸血症有关;部分患者会表现为起夜频繁小便次数显著增多,在儿童身上则会出现尿床现象。

(6)睡眠行为异常:夜间可能出现恐惧、惊语、夜游等行为,这类现象在儿童中更为多见。

白天症状

(1)嗜睡:是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由于夜间呼吸暂停的反复发作,引起睡眠的中断或者使患者从睡眠中惊醒,导致患者睡眠不足。

(2)头晕、乏力:是夜间睡眠不足直接导致的日间症状,由于患者夜间反复发生呼吸暂停,觉醒次数增多睡眠质量下降,因此在醒后并不能感受到精力的恢复而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

(3)头痛:部分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头痛现象,常在清晨或夜间出现,疼痛一般并不剧烈,但有时可持续1小时或更久,严重者需吃止痛药才能缓解。头痛的出现与反复呼吸暂停导致身体的血压、颅内压升高及脑血流的变化有关。

(4)情绪变化:在夜间睡眠过程中,患者由于呼吸暂停而反复醒来,导致睡眠质量显著下降,因而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烦躁、易激动、焦虑等,这些情绪会给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5)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很容易出现注意力集中困难、精细操作能力下降、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等表现,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全身表现

如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不能认识和重视自己的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的缺氧和反复从睡眠中憋醒而产生诸多问题,特别是引起心脑血管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的疾病表现为:

(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更为多见。高血压的发生通常与遗传因素、年龄、饮食习惯及精神压力等密切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共同风险因素,例如肥胖和饮酒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其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往往较高,且单纯使用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往往不佳。

(2)冠心病:由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在夜间反复缺氧,引起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以及红细胞增多,血液黏度增加,极易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等表现,提升了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此外,患有冠心病且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而未治疗的患者死亡率增加。

(3)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特异性心律失常通常很难识别,但在阻塞性睡升高。尚未经过诊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心律失常的控制往往十分困难,极易引发高风险心脏病,例

(4)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睡眠状态下会出现上呼吸道狭窄和阻塞,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反复发生,促使肺动脉持续收缩导致肺心病的发生。

(5)泌尿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肾浓缩尿液功能受损,引起夜尿增多,严重者可能合并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引发肾功能损伤。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少,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导致智力下降。

综上所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会引起反复发作的夜间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常常以心血管系统异常表现为首发症状和主要体征,可以是高血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甚至出现夜间猝死。

温馨提示:

如果出现“打呼噜”医院找睡眠科医师明确诊断及治疗。

人在睡眠过程中持续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时,并不是睡得香。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监测、诊断和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病理性改变,最终导致高血压等疾病的产生。

下节课主讲内容:发作性睡病

主讲人:杨玉涛主治医师









































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防治白癜风全面升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yy/9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