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吻合术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泪囊炎(ICD-10:H04.),行泪囊鼻腔吻合术(ICD-9-CM-3:09.8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第1版)。

1.症状:溢泪,伴分泌物多或流脓,可伴内眦皮肤潮红、糜烂。

2.体征:鼻侧球结膜充血,挤压泪囊区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

3.泪道探查冲洗:鼻泪管不通,或不畅,但泪点正常,泪小管、泪总管通畅。

4.辅助检查:泪道碘油X线造影检查见泪囊显影,鼻泪管阻塞或重度狭窄。必要时做泪道CT造影+三维重建检查、泪道超声检查、泪道磁共振检查进一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第1版),符合以下条件者可选择行泪囊鼻腔吻合术。

泪囊大小基本正常,X线造影或CT造影显示泪囊垂直径≥5mm、横径和前后径均≥5mm以上,无出血性疾病,无鼻科相关的手术禁忌症,如:鼻腔重度粘连或狭窄、鼻中隔明显偏曲、鼻黏膜明显萎缩和糜烂,或鼻腔有肿瘤、息肉等病变。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04.慢性泪囊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泪道探查冲洗、血常规、凝血分析、血生化(血糖、肝肾功能)、乙型肝炎抗原及抗体五项、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鼻内镜检查、泪道CT造影检查(水平位+冠状位)、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2.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可选择:泪道CT造影+三维重建检查、泪道磁共振检查、泪道内镜检查、请鼻科会诊,进一步明确。

3.当手术患者合并全身重要器官疾病时,需由相关科室会诊,实施必要的诊疗。

(七)抗感染性抗菌药物

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泪囊鼻腔吻合术。

3.手术内置物:必要时需置入人工泪管。

4.术中用药:必要时给镇静药、镇痛药、止血药和降血压药。

5.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

1.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泪道冲洗、鼻内镜检查。

2.术后用药:术眼点抗菌眼药和全身应用抗菌药3~5天,使用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滴患侧鼻,复方薄荷油滴鼻剂滴滴患侧鼻,3天后用抗菌药液体首次冲洗泪道。

(十)出院标准

1.切口清洁,无红肿溢脓。

2.泪道冲洗通畅。

3.无活动性鼻出血。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同时伴有泪总管、泪小管和泪点阻塞或重度狭窄,需再行泪管疏通术、泪点成形术和人工泪管(泪道引流管)置入术,不进入路径。

2.同时伴有泪点、泪小管缺失,需要做泪点和泪小管再造术,不进入路径。

3.泪囊腔小,泪道X线造影或CT造影显示泪囊垂直径<5mm,横径和前后径均<5mm,泪囊黏膜瓣和鼻黏膜瓣吻合困难者,不进入路径。

4.手术中发现泪囊病变特殊,如泪囊有肿瘤、息肉、炎性肉芽肿等,需要切除病变送病理检查,切除后泪囊黏膜瓣太小,不足以再做泪囊鼻腔吻合术者,不进入路径。

5.鼻腔重度粘连或狭窄、鼻中隔明显偏曲、鼻黏膜明显萎缩和糜烂,或鼻腔有肿瘤、息肉等病变,需要耳鼻喉科会诊治疗者,不进入路径。

6.术后3天内泪道不通,可请鼻科会诊,去除鼻腔内血痂后再冲泪道仍不通者,不进入路径。

7.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严重感染、鼻腔大出血、切口愈合不良等,不进入路径。

8.出现全身疾病,住院期间需继续治疗,不进入路径。

9.需全身麻醉者不进入路径。

二、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吻合术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泪囊炎(ICD-10:H04.)

行泪囊鼻腔吻合术(ICD-9-CM-3:09.8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5~7天

本文内容来源于国家卫健委

柔软改变中国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介绍全科信息系统简介全科信息系统药店自助终端简介基层医生全科能力过关活动BMJ临床实践简介U护APP平台介绍守护APP平台介绍年度《岭南名医录》关于星级家庭医生评选办法的补充通知“善终关怀中国行”呵护生命最后的尊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是我国发展基础医疗重要手段国内首个基于家庭医生的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强基层,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科研即销售,真实世界研究助力中医药企业新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zl/1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