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部影视剧,剧中讲述一位患有黑斑息肉综合征的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了癌变,无奈下只能选择手术切除肠道及造瘘术延续生命,医生建议对其子女进行肠镜检查,结果发现其子女均患有黑斑息肉综合征,且息肉数量较多,位置集中在大肠,病理检查回报恶性程度高,从生存几率考虑,医生建议其子女进行手术治疗,但是从生存质量考虑,年纪轻轻就施行直肠造瘘术,必然会严重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如此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要遭受这样巨大的打击,这一刻,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对疾病的无奈,直击我这个从医者的敏感神经。其实,造成剧中悲剧的原因正是对疾病没有及时早期发现,实行早期的干预,才造成了这场不可避免的人间悲剧。

在近日的临床工作中,我有幸碰到了一位黑斑息肉综合征。那天,在正常行胃肠镜检查时,候诊室坐着那位中年妇女口唇上的小斑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影视剧中的情节反复在脑海中回放,顺利施行胃肠镜检查后,支持黑斑息肉综合征诊断,幸运的是病检回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癌症也就一步之遥。与其沟通后,医院行胃肠镜检查。以下是其女儿的诊疗经过。

病例摘要

患者xxx,女,18岁,主因“体检时发现胃肠多发息肉1小时”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1小时前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时发现胃体可见一大小约1.5*2.0cm绒毛状息肉,给予1:肾上腺盐水粘膜下注射,圈套器高频电切除,7枚钛夹缝合创面,胃窦前壁可见大小约0.6*0.6cm粘膜隆起,给予1:肾上腺盐水粘膜下注射,圈套器高频电切除,2枚钛夹缝合创面,残基无出血穿孔征象;行电子肠镜检查,提示横结肠可见一大小约0.4*0.4cm粘膜隆起,给予高频电烧除,左半结肠可见7枚大小约0.4-2.0cm绒毛状隆起。平素无反酸、烧心、呕血、腹泻及便血,不伴有心悸、气短、胸痛、咳嗽及呼吸困难。今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我科。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未见异常,体重变化不明显。

既往史:10天前因重度贫血就医院,给予输血治疗好转后出院。

家族史:其父健康,其母患有Peutz-Jeghers综合征。

查体:血压/66mmHg,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皮肤黏膜发白,其口唇、双手末梢皮肤可见散在蓝黑色小斑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60次/分,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电子胃镜(-9-4医院):胃多发息肉(山田I、III型)切除术+EMR+钛夹缝合术。

电子肠镜(-9-4医院):结肠多发息肉(Is型)部分切除术。

乙肝五项(-9-4医院):乙肝表面抗原IU/mL,乙肝表面抗体0.mIU/mL,乙肝e抗原.PEIU/mL,乙肝e抗体0.02PEIU/mL,乙肝核心抗体0.86PEIU/mL。

血常规:白细胞9.45×/L,红细胞4.3×/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

诊断:Peutz-Jeghers综合征贫血(轻度)乙肝病毒携带者

主要治疗:胃镜下行胃息肉切除术。肠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

疾病介绍

黑斑息肉综合征(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是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以通过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患者子女中50%发病,临床上半数病例有明显家族史。需注意本病亦可癌变,癌变发生于错构瘤中的腺瘤成分。本病并发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18倍,包括胃肠道及非胃肠道癌,死于各种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9倍。

息肉性质为错构瘤性息肉病,具有非肿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的特征。以小肠最多见(64%-96%),大肠息肉占30%-50%,胃息肉占25%,偶可发生于食管、鼻腔、膀胱及支气管等。息肉多数不超过个。

临床表现:皮肤及粘膜的黑色素斑点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以后逐渐增多,但不被注意.斑点平坦,呈黑色或棕黑色,边缘清楚,直径1-2mm.组织学为真皮基底内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和黑色素沉着.黑斑好发于口唇及其周围、颊部、面部、手指、足趾皮肤。偶见于肠粘膜,也有色素沉着局限于躯干及四肢者。极少数患者仅有肠息肉而无色素沉着。色素斑至青年期最明显,年长后口唇部色素斑可逐渐消退,但颊粘膜的色素斑多不消退。

临床表现多为小肠息肉引起慢性肠套叠症状,如反复发作的陈发性腹痛、不完全肠梗阻症状,也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贫血,以及腹泻及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诊断:本病具有三大特征:1、多发性胃肠道息肉,尤其是错构瘤性息肉;2、特定部位的皮肤及粘膜的黑色素斑点;3、遗传性,可作出诊断。

治疗:对大肠、胃息肉可在胃肠镜下分次行圈套电灼切除。

对小肠息肉有条件者可行小肠镜检查并在镜下行活检,以及圈套电灼切除。小肠息肉出现不能控制的出血、肠套叠或肠梗阻时应开腹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如由于息肉较广泛,可在术中切开小肠行内镜检查全小肠,尽量用圈套电灼切除较大息肉,甚至全部息肉。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内外科合作治疗均可作为治疗该病的方法。

由于本病病变广泛,而且可癌变以及合并胃肠道内、外的恶性肿瘤,因此应长期随访,定期复查。

病例分析

本病例中患者为青年女性,行胃肠镜检查,镜下可见胃肠多发息肉,最大可达2.0cm,其口唇、口腔黏膜、双手及双足末梢皮肤可见散在蓝黑色小斑点,加之其母亲患有胃肠道多发息肉,有典型皮疹,构成家族遗传客观条件,故符合Peutz-Jeghers综合征诊断三大要点。结肠息肉分为类:肿瘤性(腺息肉),错构瘤性(幼年性),炎性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混合腺瘤,具有癌变倾向,错构瘤中的腺瘤成分亦可癌变,目前患者息肉较大,不排除恶变可能。遂行胃肠镜息肉切除术切除息肉,送病检,术后3天病理回报:管状腺瘤Ⅱ级,基本排除恶性病变。

患者乙肝五项提示大三阳,完善乙肝病毒定量检测,病毒定量较低,肝功能正常,无肝硬化表现,暂不予处理,医院进一步诊治。

心得体会

Peutz-Jeghers综合征宜早期发现,早期手术,防止恶变。Peutz-Jeghers综合征多数因息肉引起的并发症如肠套叠、肠梗阻、出血等就诊,多数为单发病灶,但日后可能复发。累及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的多部位、多病灶的病例比较少见。本例患者年龄较小,并且没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及并发症,对疾病的发现正是源于医生对其母亲病情的正确评估,良好的医患沟通,同时,也是其家属及医生对疾病的重视,才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做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大降低了该患者癌变的风险。

对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患者,其本人和家族成员,都应该进行积极的随访,以发现家族中新出现的患者,达到早诊断,早治疗,并及早发现以及处理胃肠道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目的。随访需制定一个完整的方案,除一般的常规检查外,还需包括胃镜和肠镜检查,女性患者应包括乳腺检查,宫颈涂片和腹部B超检查等。

细节的力量,体现在生活中最细微之处,同时也在最最关键的一点上。纵观本例Peutz-Jeghers综合征的发现史,正是彰显了细节的力量。如果没有医生细微的观察,让那粒小小黑斑从眼前溜走,就不会发现这位母亲身上罕见的疾病,于此同时,另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也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健康威胁。如果没有这位母亲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对疾病的重视,等到并发症出现才来就诊,那时的治疗无疑只会是让医患双方都两难的结局。

我们无法选择疾病,但我们可以决定疾病是何时发现,何时治疗,如何治疗,这些都是对预后息息相关的关键因素。所以,请不要忽略您口唇上的小斑点,定期体检胃肠镜才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张峰峰周洁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
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jc/10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