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的ldquo小窦窦rdquo
门诊常有患者会询问:“鼻子里能看到一个粉色的豆豆,怕是得了“鼻豆炎”了……其实,此“豆”非彼“窦”,汉语博大精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鼻腔内我们通常能看到的“豆”,大多是下鼻甲,属于鼻腔内的正常结构,鼻窦却是大家闺秀,深藏不露,直观检查往往只能在其门外徘徊,而不能深入其中。那么,鼻窦炎是怎样的表现,我们又能通过什么方法来确定鼻窦炎呢?今天杜杜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鼻子里的“小窦窦”。
概念
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的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鼻窦炎是指鼻窦炎持续时间小于或等于4周。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炎持续时间长于12周。
病因
1、外在因素
(1)感染因素,主要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所致。
(2)非感染/炎症因素:包括过敏反应、药物性鼻炎外界刺激物引起的鼻炎。
(3)通气、黏膜引流障碍:多由手术、感染、外伤所致。
2、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黏膜纤毛结构和功能障碍。
(2)后天获得因素:阿司匹林超敏反应相关的哮喘和息肉;自主节律失调;内分泌改变;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变异和阻塞;自身免疫和特发性因素;免疫缺陷;过敏和免疫学因素;临近感染扩散。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畏寒、发热、食欲减退、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症状。
2、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多为黏性和脓性涕,量多而不易捏尽、嗅觉障碍、局部疼痛和头疼。
急性鼻窦炎分期
1、卡他期:即急性卡他期鼻窦炎。窦内黏膜早期短暂贫血,继之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亢进,分泌物为蜜黄色或无色。纤毛运动变缓,黏膜松弛、充血、水肿而变厚致窦腔,特别是窦口缩小甚至完全消失。可见上皮层下有粗细不等的纤维组织形成的网状结构,其间充满均匀细粒样凝固血清,并有多形核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尤其多见于扩张的血管附近。
2、黏膜化脓期:即急性化脓性鼻窦炎。黏膜水肿和血管扩张加重,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等变化更显著,分泌物为黏液脓性。时间愈久充血愈重,毛细管可破裂出血。因水肿加重压迫黏膜下层,使血液供应不足,使上皮细胞与纤毛发生坏死与脱落。窦腔内存留黄色脓液,内含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及细菌。
3、在急性炎症的极期或其后,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并发症。其炎症可侵及骨质或经血道扩散至骨髓、眼眶或颅内,如发生窦壁骨炎、骨髓炎、颅内感染和其他并发症,一般多见于儿童。
慢性鼻窦炎分型
1、慢性卡他性鼻窦炎:黏膜上皮正常或增厚,大量杯状细胞增生。固有层水肿变厚,血管周围浸润,管壁增厚或管腔阻塞。大量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黏膜水肿剧烈者可形成局限性隆起或息肉。鼻窦的骨质不受炎症侵犯。分泌物多呈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少数呈浆液性;病程久者在分泌物中可出现大量胆固醇结晶。
2、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上皮层可能出现区域性缺损及肉芽形成。固有层中有多量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血管变化及血管周围浸润较卡他性者病变明显,甚至有肉芽肿形成。鼻窦的骨质可能受到侵蚀,发生成骨及破骨变化;增生性病变和萎缩性病变有时可并存。分泌物呈脓性。按其上皮层及固有层变化的特点,又可分为如下诸型:
(1)乳头状增生型:表现为黏膜上皮的移行性病变,即由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无纤毛的复层鳞状上皮,表皮增厚突起呈乳头状。
(2)水肿型:又称肥厚型或息肉型。表现为黏膜固有层剧烈水肿增厚,伴中度或重度圆细胞浸润,水肿日久可呈息肉样变甚至形成假性囊肿。
(3)纤维型:又称瘢痕型或硬化型。主要病变在末梢血管,如如动脉内膜炎或动脉周围炎,表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其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末梢血管阻塞,黏膜营养障碍。黏膜固有层中腺体较少,且有坚实的纤维组织形成。
(4)腺体型:在慢性炎症病例中,以浆液黏液腺的病理变化较显著,表现为腺体增生或腺管阻塞,后者可形成囊肿或因感染进而成为脓囊肿。
(5)滤泡型:在黏膜的固有层内因淋巴细胞聚集而形成滤泡,同时在长期而慢性的病程中,有淋巴细胞存在于滤泡内形成小结。
作者:樊知桐
编辑:王兴
审校者:杜晶艳
『喜欢我们吗?欢迎转发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jc/11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EPOS鼻窦炎的鉴别诊断和诊断工
- 下一篇文章: 这种胃病容易病变成癌千万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