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冯医案解析
一、石应轩医案
(一)四逆汤治贲门癌术后亡阳案
石某,男,59岁,年11月10日初诊。
因患贲门癌,在省医院术后,发生良性狭窄,经扩张后,可能发生内出血,血压80/60mmHg而再次住院治疗。在住院治疗期间,先后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代血浆(剂量不详),花费近元。医院让其输血,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其费用而出院。刚出院到家,请余诊治
刻诊:面色光白,手足冰冷,自汗出,口中和,少气、懒言,舌质淡,舌苔白,边有齿痕,胁沉微细。
综合分析:身在基层,看到如此危急重症,有阴阳离决之险,遂不爲西医病名(贲门癌)所困,决定留人治病,辨爲太阴病,急予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
处方:
制附子(先煎)6g,干姜6g,甘草6g,急煎,少量频服。
结果:次曰早上,我起早到病人家复诊,其服药后,面色红润,手足转暖,汗已止,危象顿除,测血压90/60mmHg。因患者前年到甘肃打工,带回有岷当归、黄芪,遂嘱其家人用3把黄芪,1把当归,煎服,当茶饮。服1个月余,身体逐渐康复。现在仍健在,并放羊饮奶如常人样生活。
按语: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可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爲我所用,不能困于西医的病名,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真谛。前人云《伤寒论》爲活人书,信矣。
(二)四逆汤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心悸案
刘某,60岁,年8月12日初诊。
曾有心房织颤病史,3个月前不慎摔倒,医院检查,X,线诊断腰椎轻微骨折,嘱卧床休息,现已能起床运动。因头晕、心悸求诊,测血压/80mmHg,口中和,四逆、纳差、便溏、舌质淡、舌苔白,边有齿痕,脉沉弦微细,叁伍不调。
综合分析:据纳差、便溏、四逆、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弦微细,辨爲太阴病,脉微提示阳气虚,脉细提示阴血不足,方用四逆汤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疗。
处方:
附子(先煎)l0g,干姜10g,党参l0g,麦冬l0g,五味子l0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炙甘草6g,3剂。
结果:服3剂后,头晕、心悸止,诸证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按语:经辨证爲气血阴阳俱不足,用四逆汤回阳救逆,生脉饮补阴血不足,加龙牡以止心悸,疗效之好实出人意料之外。“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信不诬也,经方真是对病神方。
㈢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面部黄褐斑案
侯某,女,41岁,年4月1日初诊。
因患肺癌,经化疗后病情较稳定。但面色黧黑,下败微肿,四逆、头晕、口干苦、便干、心烦、腰部有沉重感,舌淡苔白,脉沉弦细
辨证分析:口干苦、四逆、心烦、便干、辨爲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因头晕,脚微肿,腰部沉重感,舌淡苔白,脉沉弦细,辨爲血虚水盛。
综合分析:辨爲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合并血虚水盛。
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g,黄芩10g,桂枝l0g,干姜l0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茯苓10g,苍术10g,泽泻15g,肉蓰蓉30g。7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3剂时,疗效不明显。7剂服完,诸证减轻,面部黄褐斑逐渐消退。服完10剂时,诸证消失,容颜焕发,面目焕然一新,其亲朋好友都不敢贸然相认。
按语:此案是我到京跟冯师进修学习半月后,而独立治疗的医案。我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不被西医肺癌的诊断所吓倒,客观冷静地分析临床症状,大胆地据证用药。从而证明《伤寒论》第条:“病与药相应者,乃服之”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胡老学说辨方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真是可师可法。
二、赵厚睿医案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鼻窒案
赵某,男,35岁,年10月15日初诊。
素有慢性鼻炎10余年,经西医诊断爲“鼻息肉”、“鼻甲肥大”,平时鼻流黄脓涕,手足冷。因近日天气突然变冷,引发鼻腔分泌大量稀白鼻涕,但排出因难,而致张口呼吸,并感鼻内疼痛,胀满,自服感冒药及消炎药无效。现手足冰冷,头昏沉,鼻塞严重,勉强排出稀白鼻涕,因排出不畅,而感胀满,不能平卧,平卧则加重。舌淡红苔中白厚腻,脉沉细弱。
综合分析:患者平素手足冷,精神差
脉沉细弱,属少阴病,如《伤寒论》第条:“少阴之爲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由鼻塞、清涕的寒饮证可知,此爲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麻黄10g,制附子(先煎)15g,细辛10g,白芷10g,干姜10g。
结果:中午服第1剂后2分钟,感到一股热气从咽中上冲至鼻,鼻腔遂豁然通畅,并自觉昏冒,于是躺在床上,几十秒内即浑然入睡,约10余分钟后醒来,精神大振,鼻中竟已无一丝分泌物堵塞。至傍晚时天气又变冷,鼻中又有少许分泌物,于是继,续服药一次,当晚睡眠时基本无分泌物,能顺利入睡。3剂后,因感咽干、心烦,鼻腔内又有少许黄脓涕,有化热化燥趋向,故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清热排脓.
处方:
麻黄10g,制附子(先煎)15g,细辛10g,薏苡仁30g,败酱草15g,生石膏(同煎)45g,白芷10g。
服3剂后,诸症基本消除。嘱注意防寒,并以补气活血药继续调养。
按语:常言“方证相应,效若桴鼓”,此例患者服蔡后起效之快,出乎意料之外。
2剂后,加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以清热、排脓、消肿,制附子振郁滞之气而利痈脓之排出.因有阳明热化之机,再佐以生石膏。
三、清峰医案
(一)小柴胡汤治不明原因发热案
刘某,女,48岁。年4月2日初诊。
患考感冒后低热近半年(体温:37.1~37.5。C),神疲乏力,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静脉滴注青霉素等药后暂时好转,停药后低热又起,诸症如前,西医各项检查均正常,西医诊断爲:低热待查。舌苔微黄,脉弦细,呕而发热,爲少阳柴胡证,用小柴胡汤治之。
处方:
柴胡20g,黄芩l0g,党参15g,炙甘草8g,请半夏10g,生姜l0g,大枣4枚。
结果:上方服五剂后,体温降至正常,余症减轻,又将柴胡改爲12g,余药不变,又服用10剂后,随访至今未再低热。
按语:农村低热患者较多,西医常以抗茵药消炎爲主,认爲低热是由炎症引起,有一部分患者经西医屡试不效后,无奈才找中医诊治,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注意必须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治疗,要知道,中医不治“病”,但治证,正如冯老经常讲的“有是证,用是方”,通过临床验证,的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四、鲍艳举医案
(一)小柴胡加生石膏治感冒后低热案
徐某,女,23岁,年1月20日初诊。
低热8天。患者8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医院急诊科,给于退热抗感染等对证治疗后,热势减退,呈低热状态。他医予银翘散加减方治疗5天后无效。请余诊治。
现症见:低热,自测体温37.6°C,乏力,口干渴欲饮,咽痛,偶咳黄痰,晨起刷牙时干呕明显,无恶寒,口苦,二便调,食纳不佳,眠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脉弦细,干呕、口苦,咽痛,食纳不佳,乏力,爲少阳病。口干渴欲饮,偶咳黄痰,爲里热之阳明病。患者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外感病邪不解,传入半表半里,而出现干呕、乏力、咽痛、纳呆、低热不退。
综合分析:该患者六经辨证爲少阳阳明合病。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生石膏清解阳明里热,又用生薏苡仁、桔梗清热化痰,排脓利咽。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2g,党参10g,炙甘草6g,生石膏(同煎)45g,桔梗10g生薏苡仁18g,生姜5片,大枣4枚。
结果:患者服用1剂后低热症状消失,咽痛亦明显减轻,又服用1剂,诸症消失。
按:关于经方的加减问题,冯老告诫我们:经方不加减,固守一方而无变化,都是不对的,要根据症状变化进行加减。关于这一点,张仲景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衹要方证对应,就是一个好方,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就是看方证是否对应,辨方证是否准确。因此,胡老和冯老都十分强调方证相应,并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指导临床实践,效如桴鼓。
㈡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感冒后干咳案
曲某,女,25岁,年1月20日初诊。
咳嗽10天。患者10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7C,医院急诊,服用退热药后,热退,但遗留有顽固性干咳,后又服用甘草片、急支糖浆及输液后均无效。
现症见:干咳,无痰,口干渴,无口苦、不发热、不恶寒,胸前区憋闷,二便调,眠安,食纳可。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滑数。
脉数,口干渴欲饮,爲里有热,即阳明病。脉滑,胸前区憋闷,爲痰湿内阻而呼吸不畅。干咳无痰,爲患者痰湿胶结于支气管,爲痰湿遇热。无口苦,非少阳病。不恶寒、不发热,非太阳病。
结合分析:该患者辨证爲阳明病兼有痰湿内阻。结合患者此前曾出现发热、恶寒的太阳病,分析疾病的转变过程爲:外邪内饮,郁而化热。患者口干渴等阳明病明显,故用麻杏石甘汤去麻黄清阳明里热;痰湿内结,故用半夏厚朴汤祛痰化饮。处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
半夏12g,厚朴10g,茯苓15g,苏子10g,生薏苡仁18g,桔粳10g,杏仁10g,生石膏(同煎)45g,炙枇杷叶l0g,柯子6g,生姜5片,2剂,水煎服。
按:开方时关于是否用麻黄我思考了半天,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是专用来解表的吗?是否还有宣肺定喘之效?因爲患考现在已无恶寒、发热等表证,我暂时衹考虑麻黄的前一种功效,去掉麻黄,又加入了生薏苡仁、桔梗清热化痰排脓,柯子收歛肺气以止咳,炙枇杷叶宣肺止咳,以观疗效。
二诊:患者服上方2剂后,胸前区憋闷大减,而咳嗽仅稍减。在前方的基础上加上麻黄6g,继服2剂。
结果:患考服用后,咳嗽大减,仅偶有一声咳嗽,又继服2剂而愈。
按:通过这个病例我有三方面的体会。1.麻黄的功效,它可以解表,又可“宣肺止咳。若表证明显时,麻黄剂量一般爲10~18g;若表证不明显,咳嗽明显,兼有里热证时,可用生麻黄6g左右以止咳定喘。
2.关于生石膏的用法,一提到生石膏,我们往往就想到白虎汤的四大证(大汗出,大渴,大热,脉洪大)好像只有见到这四大证时才可用生石膏,其实不然。在跟冯老学习过程中,冯老一般见到口干、烦躁等里热证时均用生石膏,无需仅限制在“四大证”上。
3.冯老在临庠上治疗咳嗽常用半夏厚朴汤,咳喘常用小青龙汤。咳嗽多是痰饮造成,故常用半夏厚朴汤化痰止咳;而哮喘则常是由外邪侵犯,表不解,影响肺的正常功能所致,常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定喘。注意《伤寒论》中喘有两种:一是“喘而胸满”,多有表不解所致,需要解表定喘;二是“腹满而喘”,多是由大便干、腹气不通所致,需要通腹定喘。但也不是絶对的,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㈢五苓散加味治腰肌劳损案
陈某,男,31岁,年3月15日初诊。
腰酸困2个月余。由于长期伏案坐立工作,患者两月前开始出现腰酸困、乏力等症状,西医诊断爲“腰肌劳损”,未予治疗,建议多活动,做理疗。无奈找中医诊治,他医认爲是“肾虚”,与金匮肾气丸,服用两月仍无效,而找余诊治。
现症见:口、唇、鼻干,不欲饮水,汗出多,活动后尤甚,腰酸困、乏力,晨起刷牙时觉酸困加重,食纳可,二便调,眠安,舌质淡,舌体浮胖水滑,齿痕明显,舌苔薄白,脉沉细。
汗出多、活动后尤甚,当责爲营卫不和之表证。脉沉细,苔薄白,舌体浮胖水滑有齿痕,口干、唇干、鼻干,不欲饮水,当爲水饮内停证。
综合分析:辨证爲营卫不和、水饮内停之表里同病,而患者的腰酸困乏力则是该病机的一个症状而已。治疗当调和营卫,温化水饮,首选表里双解的五苓散。因患者腰酸困乏力明显,又加干姜一味,合肾着汤之意,又加车前子以增强利水饮之功。
处方:
桂枝10g茯苓12g,猪苓15g,泽泻15g,苍术10g,干姜6g,车前子(包)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腰酸困明显减轻,口干、唇干、鼻干好转,又继服3剂,诸症痊愈。
按:中医认爲“腰爲肾之府”,一些中医大夫一见到腰膝酸软无力或腰痛,不细加辨证,即谓“肾虚”,即给于补肾壮阳药治之,其结果往往使疾病迁延不愈。
㈣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眩晕案
张某,女,51岁,年12月3日初诊。
眩晕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4天。患者1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目眩、不能睁眼,闭目则觉全身旋转,西医诊断爲“梅尼埃综合征”,每因劳累、情绪不畅时发作。此次缘于4天前过度劳累,晨起出现头晕目眩,自服晕可平等药,症状未减,而找中医诊治。
现症见:面色乏华,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能站立,闭目畏睁,动则如乘舟车,食纳可,舌质淡,舌苔薄白水滑,脉沉细。
脉沉细,舌苔薄白、水滑,当爲水饮内停证。水饮上逆、侵犯清窍容易导致眩晕。故以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合方:
茯苓15g,桂枝l0g,苍术12g,炙甘草6g,泽泻30g。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眩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睡眠良好,已能正常工作。上方又继服7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细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笔者体会到引起眩晕的原因多是水饮上逆、侵犯清窍所致,其根本在于阳虚水饮内停,如《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爲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街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对于水饮上冲所致的眩晕,当宗“病痰饮考,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治之
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感冒后乏力失眠案
李某,女,27岁,年4月3日初诊。
不明原因乏力1周余。患者1周前由于外感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自服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后,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消失,但遗留有全身乏力、眠差、多梦、精神差等症状,不能正常工作。西医各项检查均正常,诊断爲“亚健康状态”,因无对症药物可服用,而找中医诊治。
现症见:全身酸软,疲乏无力,精神差,眠差,口干微渴,不欲饮水,时有心悸、头晕,食纳少,二便调,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脉沉细,全身酸软,疲乏无力,精神差,爲血虚水盛之证。心悸,头晕,眠差,多梦,爲水饮上凌于心及清窍。
口干微渴而饮水不多,爲水饮内停郁而化热之象。四败厥冷,心下微结,小腹胀满,便溏,爲下寒症状;口干或苦,咽干,心烦,胸胁胀满疼痛,背部发热,上热症状。
综合分析:辨证爲上热下寒之厥阴病,即半表半里的阴证。
冯老师在临床上遇到血虚水盛、水饮郁而化热之证,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清上温下,养血利水。
因该患者眠差、梦多症状较明显,故在上方的基础上又加入炒酸枣仁15g,养血安神。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干姜6g,当归10g,茯苓12g,泽泻15g,苍术15g,川穹6g,炙甘草6g,炒酸枣仁15g2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上方2剂后,精神明显好转,眠差、梦多减轻,心悸、头晕症状消失,已能正常工作,又继服上方3剂,诸症痊愈。
按:对于伤寒论之“千古疑团”——厥阴病的理解,经方大家胡希恕、冯世纶两代临床家经过不断的深入分析、研究,取得了层次的飞跃,爲我们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胡希恕先生认爲: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性证,与少阳病相对。阴性病就应该是“寒性”爲主。
胡老分析《伤寒论》第条:“厥阴之爲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认爲:消渴爲热证,厥阴病爲半表半里阴证.据“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三阴病不应有热,厥阴理当不该有热,所以胡老认爲该条文可能有错简。
在胡希恕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冯世纶先生结合自已的临床,再度反复研讨乌梅丸方证,认爲胡老分析的“厥阴病爲半表半里阴证,三阴病不应有热”,这个大原则没错。
但是,病在半表半里不同于在表或在里:病在表或里,则邪有直接出路,可从汗、吐、下解,所以,少阴表、太阴里不见热证。而半表半里厥阴邪无从出,邪无直接出路,就极易寒郁化热。
所以,冯世纶在胡希恕先生认爲“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性证,应该‘寒性’爲主”的基础上,又对厥阴病增添了新的认识;
厥阴病以寒爲主,但同时也会出现寒郁化热得热证。下(中)寒上热,寒多热少。
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完美地解释条文:因是下寒、中寒,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因有上热,所以,“消渴”;因爲下寒上热,所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随便翻閲冯老师的医案,我们发现冯老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案子非常多,因爲现代疾病单纯寒或热的少了,而下寒、上热的厥阴病则非常多。
我以前总认爲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不得其要,很少应用,自从理解了冯老师有关厥阴病的论述,我渐渐理解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主要加入桂枝、干姜而成,由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变爲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即下寒上热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医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uoflm.com/zcmbwh/13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期夏都中医第二届鼻炎防治联谊会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